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讚美孩子與承擔失敗的風險


原文出處:http://www.janetlansbury.com/2010/03/praising-children-risking-failure/
(*是我自己個人的註解)

讚美人人都愛,不是嗎?為甚麼還會有甚麼不可以的?最近紐約雜誌有一篇文章在討論讚美的危險。在 "How Not to Talk to Your Kids" 這篇文章裡,作者提到一項針對小學五年級孩子的研究,在研究中,他們請孩子解答一系列的謎題,之後孩子會拿到他們的分數。其中一半的孩子會得到簡短的讚 美,『你真是聰明』。而另一半的孩子則是得到稱讚他們努力的讚美,『你一定是很努力,才會這麼棒。』而這兩組孩子的反應令人震驚!

在第二輪的測試中,孩子可以選擇要更簡單,或更困難的謎題。被稱讚聰明的孩子都選擇了更簡單的謎題。而被稱讚努力認真的孩子則選擇了挑戰更困難的謎題。



接著,在第三輪的測試中,所有的小孩都失敗了。被稱讚努力的孩子覺得他們可以做的更好;他們喜歡挑戰,而且會想要再試一次。他們不斷的展現出他們的韌性,堅持,以及進步。相較起來,被稱讚聰明的那些孩子則看起來好像是洩氣的皮球,完全被打敗了,顯然已經放棄。

如 果一個陌生人的讚美能夠有這麼大的力量來影響孩子,想想看父母每天的認同,會有多大的效果!這篇文章中也研究了為何一個極高智商(前1%)的孩子卻是沒有 自信。當研究人員要求他嘗試新的技巧,像是段落或草寫體時,他會突然停頓下來,甚至連嘗試都不願意。如果他沒有辦法立刻學會某一種技巧,他就會立刻放棄。 在他的一生中,總是被稱讚『聰明』,但他完全沒有勇氣,也不積極。他對於自己的能力充滿懷疑,他不能忍受失敗的風險。(*這一段根本是在說我 >_< 不過我的智商測驗只是比普通還好一點點而已)

我覺得這篇文章很有意思的是,這項研究不但確認的讚美的反效果,也確認了讚美的『營養』成份。不過我覺得文章欠缺了一些甚麼,就像大多數的教養文章一樣,這些研究都沒有提到嬰幼兒時期,而這段時期正是親子之間互動模式(健康的或不健康的)養成的時期。

自信是從嬰兒時期就開始了。沒錯,孩子很有彈性,也很有適應能力,而親子之間的互動模式的調整永遠不嫌晚。但是我們應該知道在嬰幼兒時期,父母就有機會可以協助孩子建立健康強大的情緒能力,以承受生活中的各種起起伏伏。

我們相信,給予讚美是支持寶寶的一種方式,讓他感覺快樂,有能力,有自信,也感受到父母的愛。而同樣的這些善意,也可能讓我們急著出手將孩子從任何我們認為痛苦的情況中解救出來,包括可能發生的失望,掙扎,挫折,錯誤,特別是失敗。

然而,我們這種『想要讓他們快樂』『讓他們覺得舒服』想法可能適得其反,因為我們的孩子真的需要經歷這些所有的負面經驗來學習成長。他們需要知道掙扎,挫折,和失敗是不需要害怕的,那是人生的一部分。事實上,沒有了這一些負面的經驗,是不會有健康的學習,成長和成功的。

相 信我們的孩子,不是只是告訴他『你很棒,我相信你』,然後幫他把弄倒的積木城堡給重新蓋好。相信孩子是讓孩子冒著失敗的風險,讓他去亂做,讓他去實驗他正 在發展中的技巧。韌性與不屈不撓不是孩子長大才會有的特性,孩子一出生就已經擁有如此的特質。我們如果太快出手幫助他們,或是幫他們做太多,我們只是在限 制孩子,讓他們不再相信自己而已。

讚美孩子是一種未經思考而作出的反應,我們得時時提醒自己,要有所控制。我有時候也會發 現自己對著孩子脫口而出的說『做的真好』,接著趕快補上『你必定會為自己感到驕傲吧!』(*這一句的翻譯又很奇怪,因為我們的文化裡面,沒有這種稱讚,或 者是我沒聽過?在亞洲這種標榜謙虛的文化中,為自己感到驕傲好像不太恰當?)這兩句中間的差距很細微,但卻是很重要。我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向嬰幼兒專家 Magda Gerber 學到如何在挫折與掙扎的過程中,仍能不屈不撓的堅持下去,並且了解到一個人的努力是快樂與自信的最根本來源。不斷的讚美最後容易淪為空泛,而且聽的人也會 永遠不滿足。

『學著跌倒,再站起來,然後繼續往前是人生最重要的準備工作。』--- Magda Gerb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