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9日 星期四

【雙寶媽真辛苦 — — 看共學團夥伴如何自助與互助】

                                                      整理:陳韋男 圖:陳韋男

Finn媽媽的求助文
最近的困境,想請大家幫忙解一解~
背景狀態:正午的台東,我們母子三人說好了離開遊戲場的時間,正準備過馬路買便當回家吃午餐。
然,弟弟說他不餓,不要吃便當要回家(五分鐘前明明才說肚子餓的)
弟弟轉身往車上走去,說要自己在車上等我和哥哥買便當。
(便當店前無法停車,車子在一段距離外,是不可能讓孩子自己在悶熱的車上等的)
哥哥抱住我的腳大哭,「我要買便當,我要買便當!
弟弟越走離我越遠,我只好腳上拖著哥哥去追弟弟,嘴巴一邊跟哥哥商量,我們買別的回家,先放開媽媽的腳,弟弟跑太遠媽媽會擔心。
一邊大聲叫弟弟停下來,不要越跑越遠,哥哥肚子餓很想買便當。
兩小子都不買帳,抱著我大腿哭的繼續哭,跑向車子的繼續跑。
在馬路邊我超狼狽的……
最後~我喝斥哥哥放開我的腿,追上弟弟,把兩小子塞上車。
悶著氣回家,一路上忍不住碎念哥哥和弟弟。
哥哥的情緒一直持續(因為沒買便當啊),嚷著要回到原地買便當。
弟弟倒是挺平靜的,即使途中被哥哥隔著安全座椅呼了幾掌,噴了幾口口水。
在停車場等哥哥哭完走回家。
煮水餃解決午餐…
the end...


媽媽的心理狀態是當下一整個空白,協調不成,提出的方案又總是有一方不接受,在又餓又渴又熱的當下,我當機了…
有雙寶的就知道,兩隻意見相左是很平常的事情,可多半都可以協調出一個解決的方案,前提是在雙方都是穩定可以協調的狀態。
像這樣兩隻不同調又很多情緒的狀況,怎麼辦啊?
吃了水餃午餐這件事過了,但是下次又遇到類似的,我還是卡住ㄋㄟ

=== === ===
(Finn) 其實我心裡超氣的,氣兩小子不領情,這個也不好那個也不要,還在馬路上給我演你追我跑的危險戲碼,情緒差點就沒炸掉。

=== === ===
(吳秋瑾) 如果小的同意我抱著的話,我可能會先採取的做法:抱著小的去陪哥哥買便當。另一種做法:我可能會說服哥哥換另一家店買,可以把車停門口的,打開車窗讓弟弟在車上看著我們。(彼此都看得到,即使是這樣,也是衝過去點完餐,就先衝回車上。) 就是兩邊都妥協一點點,兩邊都有照顧一點。(不然就是停門口:請要進去的客人幫我買。)

這畫面讓我想到有一次我們經過大八門口(裕誠博愛路口)遇到有小丑在發氣球, 好像是一個要拿氣球,另一個不想停車,(其實我也不想,因為根本也無法停) 最後…我又重新繞了一圈,併排停在路邊搖開車窗大聲喊:『我們也要氣球!』距離有點遠,兩兄弟一開始傻眼,後來興奮的也一起大喊:『小丑!過來~』最後,被人群包圍住的小丑始終沒有聽到我們的叫聲(又吵又遠)是外圍的工作人員聽到跑過來,塞了氣球進車窗給我們。

回到主題,兩兄弟橋不攏狀況,很多時候是其中一方不滿(有累積) or 兩方都不滿……如果遇到一方不滿到失控,如果環境(危險路邊)或人(一個堅持要走)不允許先談完 (如果可以就把握談的時候把情緒背後實際需求問出來,先滿足他,再繼續)我當下也只能拎著(or) 回車上,上車繼續。在情緒的當下,我的習慣是先滿足他們,滿足後,有時情緒過了,有時在當下,繼續談。但有不好經驗累積的,剛開始會很難滿足,孩子若有擔心或有懷疑也不容易說出真實的想法。執行起來會感覺很可怕,但相信孩子之後(滿足他) 會越來越順。

我在滿足他們之後,才會很小心地去談"我的感覺""我的擔心和我的困擾"我經驗是:先滿足孩子,孩子會主動帶出很多背後的情緒&需求,如果先講媽媽的感覺&擔心or擾,通常不容易再引出孩子深層的想法。(這裡提的滿足,也是得建立在尊重&了解孩子之上)

然後平常要存一些"信任" "我一定會幫你"的信任。(我習慣說滿足他們) 像我老公之前主動遞上哥哥最愛的冰淇淋那招我也學起來變化用
兩兄弟在車上睡著,他沒有把買的冰吃光,而是等他們醒來,給他們,是驚喜,也是滿足。記住孩子喜歡的事情or物,主動邀請他們。我覺得不容易,但這些滿足存的夠,在緊急情況,ex一個情緒不好控制時,另一個會完全體諒,甚至還會想辦法幫忙安撫。

有些時候,找不出原因,事件發生時就是有人情緒爆到極點,那就只能"陪他"度過 ... 抱抱or說說話(但不是要他停止, 有要忍住別不小心又談了一堆自己的擔心)陪他渡過。 (此時很需要耳塞,比較能平靜地陪他渡過)

雙子媽很容易陷入雙方都不滿足的深溝裡…兩個孩子都在討愛…即使已經深陷這循環中也別怕,只要自己心情調整好,就可以隨時重新開始。

平常:有時候我會想像"只有你一個人"然後用力去疼,可能有點類似"單獨約會"但不一定要出門,有時候我可能只是切菜時給哥哥一個很像輪子的食物(他愛車)或是收集他可能會喜歡的東西,在適當的場合拿出來給他,現在還多一個:"可以陪他聊車"或者抱著他飛(更正:扛著飛)後,我也會找機會感謝他。有點像讚美,但不是那麼直接,具體謝謝他某些體貼的行為 (ex我請他等一下,他真的等了) …… 實,疼孩子的過程,很像喜歡上一個人想要他開心,想要給他驚喜。後,自己也會很開心。

以上文字分享。但生活上是真的不容易,最近面對弟弟,也是每天充滿驚喜&挑戰,目前正在練新的功法!

怡然 妳已經很棒了,拍拍+抱一個 每天做一件會讓自己開心的事(5分鐘也好)加滿了油,再上~ GO!

=== === ===
(昭昑)  Finn辛苦了~

我覺得你當下把弟弟的安全優先照顧是好的。因為找不到更好的方法表達自己而生氣碎唸也是照顧了自己當下的情緒,比起委屈自己悶著這也算是好的。兩個孩子意見紛歧鬧成一團,媽媽又腦袋一片空白,乾脆直接仲裁---回家煮水餃,這也比氣到不給飯吃來的好…。

『可多半都可以協調出一個解決的方案,前提是在雙方都是穩定可以協調的狀態』---> 你已經寫出答案囉---孩子情緒穩定時就很好溝通。

『像這樣兩隻不同調又很多情緒的狀況,怎麼辦啊?』---->我的看法…嗯,這就是雙寶媽媽的必修學分了(問題根源不在孩子身上)
首先,一 。然後PET裡的〈父母是人不是神〉〈聆聽--同理--接納〉〈當翻譯機的角色〉〈第三方法〉...再繼續拿出來搭配愛與陪伴~慢慢來練習~別急!慢慢來~

=== === ===
(Finn) 謝謝大家的鼓勵,也非常謝謝 秋瑾詳實的記錄與分享,從妳的文字中,我了解了一個盲點,我太急著傳達“我的感覺”,卻沒有先照顧好,照顧到孩子的當下狀態,陷在急於傳達“我訊息”的陷阱裡,從妳的文字中,好像懂了點什麼,讓我再努力試試看噢!!
下下週一我們會去共學,先在線上擁抱一下大家!^__^

=== === ===
(吳秋瑾) 我覺得"我訊息"可以讓孩子知道媽媽的感覺想法與需求,不同時間點用效果會差很多,孩子情緒穩定的狀態下聽到,他們會有體貼的回應&替妳想出貼心的辦法 (哥哥曾說:妳很累的時候我們就隨便吃好了…) 但在彼此情緒都負面很滿狀態下,我訊息很容易變成壓倒媽媽的那根"爆草"因為媽媽也需要被疼被理解,媽媽說了一堆,孩子更爆(因為孩子當下沒被滿足)然後媽媽就 ""

我曾試過,講完我訊息後,還是讓自己立刻調整心態,先滿足他們,但…感覺很內傷,因為自己已經有期待,期待孩子當下可以先怎樣怎樣的…事後心態的調整是再次告訴自己:“孩子是獨立個體,他們有他們的需求,我也是獨立個體,我也有我的,但彼此都不要勉強”

每個媽媽&家庭性都不同,這些好方法都可以彈性適當應用,然後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____^

=== === ===
(昭昑) 其實怡然這篇也讓我細想著自己和孩子們是怎麼走過三人衝突的時期? 回頭簡單梳理後我發現,當孩子還在2歲前還處處依賴大人時以"我訊息"來表達大人自己真實的樣子是重要的。

來到2~3.5歲時正是獨立自主萌芽期,我著重處理的是她們的手足衝突,所以那時上的傳愛課程(心情傳聲筒)正好派上用場解決了我的困擾。
3.5歲之後每個人的獨立意見看法更多了,現在是"我訊息"(心情傳聲筒)幾乎是交互運用,表達媽媽每次的立場也協助互相傳遞孩子之間還說不清楚的部分。

以上是我和雙胞胎孩子的發展進度,並不是每個人都ㄧ樣的。但我能確定的是,練習的順序是不變的---因為只有在愛好自己,照顧好自己而使用"我訊息"時才是真實的媽媽,孩子們也會在媽媽的言教裡學到屬於自己的"我訊息"版本。也只有讓自己內外ㄧ致不委曲時,才能進ㄧ步協助孩子們以(心情傳聲筒)表達自己,媽媽也因為投入這個協助,更能理解孩子說話背後的真實意義。最後,大小都慢慢習慣也熟悉這兩個好技巧和方式了,媽媽再進階再加ㄧ點“第三方法“,幾乎就不用在爭吵中過日子了。

不過,這些"技巧"前面真的有些主要核心工作---(上游)反思的自己人生觀,主觀意識,甚至打破再重塑任何既定觀念。(中游)有機會就回頭看看自己的生命經驗,過去的經驗已經是歷史,看的不是歷史的好或壞,而是在自己的歷史裡尋找"為什麼會這樣?"用這個療癒/肯定自己的方式,重新看見自己再去打破重塑(上游)那些東西…。

這個對自己內在的工作很長,也很辛苦,我經常覺得這是因愛孩子而來的(所以孩子是我們的人生老師),但是當我們在天天陪伴孩子的過程裡點滴累積,時時練習,用心微調,翻轉起來的自己可就很了不起的。這時候,"技巧"也就只是種習慣動作了。

怡然,你也許無法來上傳愛課,當時我在課堂上抓到的重點我現在就在這邊分享給你,希望對你有些幫忙~

=== === ===

Finn Chen)昭吟可以分享「面對自我內在」最受用的書嗎?

=== === ===
(吳秋瑾) 怡然你的提問讓我想到昭吟分享的
《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黃錦敦/著

=== === ===
(李昭吟) 哈,這本是我今天準備把它看完的書~(*˘˘*)很推喔!謝謝秋瑾。
怡然,你提這個問題我第一個想到的不是書,而是人,是環境。
我能有機會學習反思檢視和練習與內在小孩對話,是因為環境---和孩子生活的衝突,有父母班課程的引導,共學團的支持。
是因為人---在那些團體裡,找到可以和自己對話分享的朋友(即使只有一個也就夠了)

然後,一定要給自己時間和空間,即使只有每天半小時,請爸爸陪他們,或者請孩子們自己玩,再不行就找間自己相信的幼兒園讓專業的老師幫忙照顧孩子(這我也試過),總之,你得要有些時間是專心做自己照顧自己---先從放鬆開始,才有力氣想,寫,聊,然後翻轉。

我們的這個社會關於教育是很讓人辛苦的,從小我們沒機會被好好對待,以致於到當爸媽了,還得把自己和孩子擺在一起成長,甚至為了照顧好自己優先得先委曲一些些孩子。可是,最可貴的也是因為我們看見了好好對待一個人(孩子)重要性,所以,就從我們自己身上開始翻轉吧~~~

我看過的書其實很少,目前想到的有《愛的藝術》佛洛姆,《帶著傷心前行》王理書,《擁抱不完美》周建志。
《愛的藝術》談理論會比較硬,其他的則是作者敘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比較容易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