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

孩子為什麼講話態度不佳?


鄭琇文(新竹共學平日三團領隊)

一個朋友在臉書發文:「孩子現在只要一發脾氣,對我口氣不好,我就直接說:『我現在不想跟你講話,因為你態度不好』。然後非常有效果的是,她馬上就改正他的態度,來找我講話。」

這是不是一個好方法?

我自己判斷的標準是:「如果有人(或是你的孩子)對你說這句話,你覺得合適嗎?」如果你聽了覺得不舒服不被尊重,那這講法便有待討論。
我們依照公式(有這種東西嗎),先來去看看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套用一下我的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我們猜測他發脾氣是因為:很想趕快做好某事,做不到,很需要別人協助,但是沒有人能夠馬上來協助,所以很氣惱。(也許有氣自己的能力不足,或是想要趕快解決的急切)
我們是大人,經過這麼多年的練習我們可以沈得下心,按捺住自己的脾氣,再次嘗試去解決事情。但是小孩子還沒,他們還在練習的過程中。所以會有一些情緒表現出來。

情緒出來了,在媽媽(家人)面前表現出來了,(家人是他們第一個練習的目標,之後才會應用在這個社會),結果居然不被接納!(媽媽說我不喜歡你這樣)從媽媽的反應孩子會覺得「這樣的情緒是錯的嗎?我應該要把我真實的情緒壓下來,用一個媽媽認可的態度來說話。」這並沒有在教他認識情緒與面對它,就是「這樣是錯的,把這種情緒關起來不准使用」。
但是這句話很「有效」啊,馬上達到「好好說話」(不能算是溝通),有別句話可以取代這句「我不想跟你說話,因為你口氣不好」嗎?
其實,看清楚了背後的成因,就不會在乎「口氣不好」,想要去優先處理這個「問題」了,因為我們的角色是陪伴她面對這個情緒(把他心裡的原因想法描述出來),取得她們的信任(雖然我不能馬上幫你,但是洗完碗一定會去協助你)
讓他們好好說話不是重點,重點是看出來他們需要的協助是什麼。這同樣是看長遠的,也就是勉強他們壓抑情緒去迎合大人的期望是不健康的。那麼情緒來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夠帶著他們理出頭緒走出來(我為什麼會這麼難過、激動),孩子對自己的情緒才會更了解,對大人才會更信任。假如孩子情緒起伏很大,大人也被帶動情緒很大,會讓孩子覺得「這個大人是個可信賴的協助者嗎?」我們該起的是示範作用:我們如何面對這個情緒。
所以什麼是孩子的情緒,什麼是自己的情緒,要整理清楚,不要讓孩子為我們的情緒負責(怕媽媽生氣所以我不應該發脾氣)。我想,當我們開始閱讀《PET父母效能訓練》,開始練習「我訊息」、「同理心」,這些事情就會越來越清楚了。

※※
【近期活動預告】

2016年11/5-6 桃竹苗家庭教育實踐班將於星期五(10/14)開放報名。請各位朋友密切注意我們的臉書專頁「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