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5日 星期三

用「調頻法」陪孩子走過情緒高峰

文、圖:閔柏陵(台北共學平日五團領隊)



共學日遇到孩子過生日總是這樣,除了壽星本人之外,其他的小孩總是也想要吹蠟燭,吹一次不夠,要吹個好幾次!

小輪生日這天也不例外,小孩被蛋糕吸引來,碰上了超級好的阿姨紫芬,不管小孩說幾次要吹蠟燭,紫芬都一次次的幫忙把蠟燭點火讓小孩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吹熄。

小比算是好運氣,遇上了紫芬,一連吹了三四次,比壽星吹的次數還要多好幾次。終於,小比吹夠了,要切蛋糕了,小比因為前面太進入狀況了,興奮得很,搶著要切蛋糕,那感覺就像是開心到忘了今天不是自己的生日,而已經預備好要切蛋糕很大家吃。

當然,真正的壽星小輪也急了,這可是他的生日蛋糕耶!前面蠟燭可以點很多次,大家可以一直吹熄在點燃,蛋糕可不行,一旦切了就回不去了。看著小比就要搶走蛋糕刀了,兩個人都急了,大人們也有點來不及應對,在旁邊也ㄘㄨㄚˋ了一下,趕緊幫忙把小比擋下來。

情急之下,我把小比擋了下來,又加上小比離蛋糕很近,我怕他一個激動跌到蛋糕上,那就毀了,所以我把小比又拉遠了一步。

小比原本在吹熄很多次蠟燭後,興高采烈要切蛋糕,卻突然被擋了下來,又被我拉遠而非常生氣,小比生氣地打我,我趕緊解釋:「小比,這是小輪的蛋糕啦!」

小比依舊生氣地打我,我又趕緊繼續說,「對不起啦!但這是小輪的蛋糕啊~」

小比還是打我,我再次說:「我知道啦!拍謝啦!但這是小輪的蛋糕~」

連著三次,小比氣急敗壞地打我,我也情急的解釋,三次過後,我突然發現,小比有一點不一樣,雖然生氣依舊,便表情都頻律有一點改變。我忽然想到,「怎樣陪孩子走過情緒的高峰」的調頻技巧,正正好發生在我跟小比的此時此刻。

「怎樣陪孩子走過情緒的高峰」的內容是這樣的:在共學家庭還沒參加共學團,還沒念過《父母效能訓練》這本書時,在面對小孩情緒不好時,通常就是小孩爆炸,大人也跟著一起爆炸,就看誰爆炸的程度高,通常就是大人盛怒之下,壓下孩子的情緒。

念了父母效能後,很多照顧者從書裡讀到區分「是誰有問題?」這部分,長久時間之後切分的很清楚,非常清楚,清楚到有點像是小孩一生氣,大家就立刻判斷是誰有問題?是小孩有問題,好,就心境上像是把小孩留在原地爆炸,然自己趕快跑到隔壁房間把門關起來,在隔壁房間等小孩炸完。

這個區分是誰有問題的這一步,確實是讓衝突的現場釐清,把大問題清楚呈現細節與樣貌,才能知道問題所在,來一一處理。

但小孩的情緒高峰沒有處理到啊!意思是,當我們用了「是誰有問題」這招時,我們只處理分析了問題本身的歸屬,但孩子的情緒是沒處理與陪伴到的。

在《父母效能訓練》中,其實還有很重要的「積極聆聽」的部分,就是在小孩在情緒高峰時表達我們理解小孩的狀況,幫孩子把他的心情清楚的表達出來,讓孩子知道我們理解他。而我上面說的「怎樣陪伴孩子走過情緒高峰」就有點類似積極聆聽,但,不同的地方在,再多一個步驟是「調頻」!

「調頻」是什麼意思?

當孩子在情緒高峰什麼都聽不進去時,我想辦法把自己的溝通調頻成跟孩子一樣,我不只是很冷靜地說話,而是想辦法把自己的聲調跟語調的步驟調成跟孩子一樣之後,再一起慢慢走下情緒高峰。

回到小比的例子,因為小比被打斷氣急敗壞,我也情急,在我跟他都很急的步驟上,我們算是有調成同一個頻道上;小比因為生氣的情緒很高,我也因為必須突然出手阻止,我也情緒是高的,我們又剛好在同一個頻道;我用這個跟小比同一個頻道跟小比解釋:我必須要阻止,很抱歉,但這是小輪的蛋糕。

頭一兩次,我沒意識的急著解釋,但第三次,我就感覺小比有意識到我正在說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因為小比除了生氣的氣度有降低,也讓我覺得他從怒氣中看到我了。我突然想到:對耶!我正在用「怎樣陪孩子走過情緒高峰」的「調頻」這個技巧,我決定繼續試試!

小比還是生氣地打我,我繼續觀察他的力道,用跟他同樣的頻道回他說:「吼~要是這個是小比的蛋糕就好了!」小比還是打我,我繼續調頻說:「好可惜不是小比的,吼~」

小比情緒又再更下來了一點,但還是打了我一下,我也跟著放掉一點力氣,對上他的頻道繼續說:「為什麼不是小比的?好可惜噢~」

講到著,小比突然說:「ㄟ ,我快要生日了耶!我四歲了。」可是還是有打我一下,我接著說:「原來你的生日快到啦!」這時我跟小比是真的可以一起笑了。

過程中,我一邊調頻想辦法對上情緒,讓小比聽到我的話,一邊繼續調頻陪他走下情緒的高峰。那感覺就像是小孩在情緒的高峰上,而我開一台車也上去那個高峰,與他對話,慢慢的陪他一起、引導他把車開下來,走過情緒高峰。

當然,這個讓自己調頻到情緒高峰的對話,是有意識我們是在陪伴、引導孩子走過風暴,而不是我也把自己調成爆炸狀態然後跟小孩對罵,或是說出情緒性的字眼來傷害孩子。這是絕對要清楚的。

那天共學,小比事件後有人問,那我不能就讓小孩自己走過情緒風暴就好嗎?要這麼累喔?

當然沒有不行。

但,提出「調頻」這個方法,就有點像是武俠小說中的人物,在使劍術前都會先喊一個劍術的招式的狀況類似,在我們帶小孩的生活中,在念各種書籍中,我們漸漸的會越來越多的溝通方式,這些招式,我們如果可以更有意識我們怎麼使用它們,那麼在應對孩子上我們可以更駕輕就熟。

而且,小孩在情緒上時,若是成人願意陪伴孩子一起走過,不正好身體力行地展現了什麼叫做「不論你是什麼樣子,我都愛你」的真實了嗎?

【延伸閱讀】

台北共學團員林壯穎,〈當情緒被否定和壓抑後,跑去哪兒了?〉

桃園共學團員周慧卿,〈孩子,你一定覺得很委屈〉

台中共學團領隊Egg,〈當大人說賭氣話時,小孩感受到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