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1日 星期四

【暖蛇環島】身心考驗

文、圖:Joyce Hsu (台北暖蛇預備團)


有兩個女孩在出發前一晚興奮得睡不著,集合的時候也跟著大家一起開心的吃吃喝喝,到了正式上路之後,一個邊騎邊睡搖搖晃晃,另一個也是騎得很吃力,在第一個的休息點之後(大約五公里)兩個女孩都要求上保姆車,第一天的總公里數才17.5公里,這二位女孩大概在車上睡了10公里。

到了晚上的住宿點,大家都整理好入睡了,大人們正要開始討論第二天的行程和今天的狀況檢討時,兩個女孩還在開心的跑跑跳跳玩著她們的遊戲吃著新開的零食!!!女孩們的爸媽因為太累都已經先休息了,現場沒有人跟這二個女孩是同房的,該怎麼辦呢? 她們明天會有體力嗎? 吵到其他人怎麼辦呢?她們不睡不想休息但其他孩子已經睡了明天也需要體力啊!終於,兩個女孩大約在半夜不知道幾點睡著了。

一樣沒睡飽的第二天,團練的一開始就是她們的大挑戰!超大斜坡的出發點讓她們在伙伴們一個又一個快速划出去之後,她們只敢下來慢慢牽車,加上整段路都是廣大的線道和路騎,烈日當空,對吃飽睡足的孩子們來說都是極大的體能挑戰了,對這兩個沒睡飽又沒好好吃東西的孩子來說,根本是魔鬼體驗!!於是,她們同樣騎了第一段到達休息點後,又上保姆車了,這時候原本就一直帶著擔心,還要照顧弟弟的媽媽開始有著憤怒的情緒了,她對於孩子怎麼會說要來團練騎車,但從第一天的第一段開始就幾乎都在坐車?!到底為什麼要這麼辛苦的參與環島和團練?!怎麼現在的狀況很像是媽媽自己在團練?而孩子在搭遊覽車?!而讓媽媽最焦慮和崩潰的,是她們晚上只想玩不想睡,然後白天只想上車吹冷氣睡覺,這樣怎麼有辦法騎車??

媽媽的焦慮很多、很大,有著對自己孩子的情緒,有著對大家的不好意思,有著怎麼孩子這麼不識相的困窘,還有著不知道該怎麼辦的不知所措。

每天的睡前會議對大家真的是很重要的時間,因為除了討論路況,第二天的隊伍,各別孩子的狀況和各自爸媽的困擾,都有機會得到抒發和支持。而在第一天,這二個孩子的狀況大家都心知肚明了,當有機會的時候,跟孩子比較有連結的大人就會試著跟孩子輕鬆的聊聊。

「嗨!妳們到了耶?!坐保姆車嗎?」
「呃...對啊。因為我們覺得好累喔。」
「是喔..怎麼會好累?昨天妳們沒有睡好嗎?」
「嗯...對啊,我們太晚睡了,沒睡飽。」
「喔..真的,妳們看起來有點累累的,而且好像騎車的時候都很累。累了也沒辦法啊,但是都在車上都沒有騎到車好可惜喔。」
「嗯..我等一下想要騎車了。」
「真的嗎? 那妳試試看啊。我也覺得妳們這樣慢慢騎很厲害喔。」

像這樣隨意的聊聊,但孩子的眼裡仍然有著渴望的,我們看得出來。她們沒有真正想要放棄,只是需要更多對自我狀態的察覺,甚至是必要時的提醒。

到了第二天的住宿點,大家又準備要休息了,其中一位媽媽很認真的跟孩子談了話。她把對孩子不去睡,不好好吃而影響體力所引發的焦慮和情緒跟孩子談開來:「妳真的有想繼續跟大家環島嗎?我承認自己是有想要環島,所以願意陪妳一起騎,但這次的三天團練妳可以重新想清楚,如果不想騎車是沒關係的,我也可以另外找時間用自己的方式去完成我想騎車環島的計劃。」

孩子怯怯的說「我想要騎……可…是…我沒睡飽。(一副快哭出來了)」

「那今天晚上我們都早點睡好嗎?」 她點點頭,兩個母女給了彼此擁抱,孩子還和她的好朋友約好,兩個女孩晚上洗完澡吃完飯就去睡覺。

到了第三天,前一晚有吃飽睡足所以精神奕奕的兩個女孩說,我們今天不會再上保姆車了,要跟大家一起騎,要完成今天的路程。沒想到,比第二天還要炙熱的陽光,比前二天還要挑戰的路段,一開始就徹底考驗著所有人的身心。

才開始騎沒多久就遇到落鏈的夥伴,兩位女孩的爸媽頭頂著大太陽和伙伴們一起處理落鏈的車,高溫炎熱下,大人也快中暑了。女孩們和爸媽一起陪伴了遇到困難的伙伴,大家再度上路。接下來的路途,開始有些孩子需要上保姆車,這時候觸發了女孩們也想上車。

「為什麼別人可以上車?」 這是個好問題,也是任何孩子都一定會問的問題。於是,在休息點,大人和女孩們又討論了起來。

為什麼要上保姆車呢?
為什麼要有保姆車?
什麼情況是需要保姆車?

一來一往的探討,把想法及需求釐清,在爸媽的肯定及鼓勵下,女孩們堅定了自己的決心,中午的大休息過後,她們知道自己的精神及體力是沒問題的,兩個女孩決定繼續騎。

她們說,我們不會再落單了!甚至速度也漸漸跟上了車隊。

在每個休息點,先抵達的人也在前面歡迎著女孩們的抵達,給她們由衷的打氣和加油!當大隊終於抵達終點蘇澳新站時,每個人都在為完成團練而開心歡呼,這兩個前面二天都在坐保姆車的孩子竟然說 「我們還沒騎夠,好想繼續騎~」。

騎車環島對大人和孩子們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體驗。

當孩子們在和日常的作息很不同的團隊生活中,有了對自己的身心不同的察覺,開始體會得到當中的樂趣,試著用自己的步調,做到自己想做的事,那當中的成就和自我肯定,是誰也給不了奪不走的寶藏。

2017年8月30日 星期三

寶藏

文、圖:陳亞萱(竹苗假日共學團領隊)


突然很有感觸,孩子的成長經驗,一開始是由主要照顧者所提供。大人的態度越放鬆,孩子越有機會體驗各種不同樣貌的生活!孩子也才有機會認識自己的身體,伸展自己的本能和覺察各種知覺。

似乎很難一時半刻講得很清楚…但我想試著說明看看。
在鄉下長大的我,其實花很多時間在水裡面玩。今天我面對我1歲4個月的兒子,我想邀請他來體驗屬於我的身體記憶。當然在這之前,他已經有很多次玩水經驗。

豆丁其實是個很謹慎的小孩。我覺得這是好事,所以我盡可能提醒自己不勉強他,反而要呵護他的小心和謹慎。怎麼說呢…即使他玩過很多次水了,但每回的環境不一樣,他就要重新再確認。所以每回要把他放到水裡,他依舊會縮起他的腳,碰水後抬起來,再碰水後再抬起來,反覆好幾遍之後,他才會把腳放在水裡面。而我就在等待這一刻的到來!確認他已放鬆,確認他自己能夠放心接受,新環境帶給他的刺激後。接下來才是我觀察他的一舉一動的時刻。

首先他先用兩手,扶著兩旁的水泥壁,這是一種對於安全考量的身體本能,不需要大人教,孩子就會很本能的呈現。豆丁等自己確認可以在水中站穩之後,他開始在水裡邁開步伐,從一開始的小小步,到後來他可以抬起單腳,讓水滑過他的小腿,這時候的他就是在感受水的流動。

他前前後後、來來回回的走了好幾遍,在水中走路已經無法滿足他。他開始試著蹲下去,用手去撈水、去撥動水,感受水滑過他手掌的感覺。後來他竟然發現水底有東西,試著用腳踩踏水溝底的石頭和磚塊。甚至他試著想爬上水溝壁,到一旁的田裡玩,但因為水溝壁太高,他試了幾回,沒成功,他也不執著。轉眼就見他的目光發現長在水溝邊的青苔,動手拔起,又丟到水裡,或塞到嘴裡,嘗了幾回,確認青苔不好吃後,終於把青苔吐出來。後來豆丁又彎腰,把臉部接近水面,我好奇的湊近一看,才發現原來他張開嘴巴在喝水。最後的畫面,停留在豆丁站在水中央,好奇觀望著小瀑布的畫面。那是農人為了堵住水,所放置的小木板造成的水位落差引發的畫面。他就站在那,背對著我,看了好久、好久。

這些屬於豆丁的初體驗,如果 身為照顧者的我,沒有帶他下水。他就無法體驗、覺察和認識。在他的小小世界裡,大人好像扮演一個很關鍵的角色。甚至是一個開關。你對孩子行動的侷限,很有可能就讓他失去體驗的機會。

當然這種體驗,可能也跟大人小時候成長的背景很有關係。對我來說,田埂的水溝就是充滿很多美好的回憶,我並不害怕這個環境,於是我可以放心的邀請豆丁一起加入。

在這過程裡我也一再的確認他的表情,是開心、放鬆,偶爾陪他拍拍水,偶爾用腳踢踢水,即使水飛濺到豆丁滿臉,他依舊笑的很開懷。

我要說的是…千萬不要小看孩子對於世界探索的能力。現在他們的五官是全開狀態,他會竭盡所能的用他各種姿態,去回應環境帶給他的刺激。他也可以自行決定,他要如何回應這個刺激。


大人陪玩的一個重點就是:「千萬不要下指導棋。」孩子需要用他的方式,他的節奏,認識這個世界。你不是他,請不要為他作主


所以身為大人的我們能做什麼呢?除了保持開放的態度之外, 當然還要帶點冒險的精神。言下之意就是你不會害怕後續帶來的麻煩,譬如孩子生病或受傷。這些屬於大人內心的恐懼、擔憂和害怕,我會建議大人先觀照自己的內心。

當然,大人還是要考慮安全性。在放豆丁下水之前,我有先打赤腳下水,確認水溝底部沒有尖銳的物品。放豆丁下水時,我先站在他前頭,幫他擋掉部份水的沖力,以確保他剛下水的安全感。這些小小的確保,就是要營造一個好的經驗給豆丁。

能不能夠相信孩子的本能?我覺得先覺條件還是在大人的身上。所以,下回有機會,請大人鼓起勇氣,帶孩子從自己熟悉的回憶裡,開始體驗。陪孩子玩,同時也回味自己過往的感受。

如此一來,從小接觸土地的孩子,才能對環境有所感觸和記憶。他好奇看著田裡剛插秧的稻苗。他遙望田中的白鷺鷥,開心的小跑步追逐。他嗅著瀰漫在空氣中屬於泥土的味道。他到水裡,享受水帶給他不一樣的感官刺激。這些各式各樣的生活體驗,都將成為他專屬的身體記憶,誰也無法剝奪。

總有一天,孩子會長大。我能夠帶給他的鄉間體驗,對他而言就是構成他童年成長的主要關鍵。因為大人的願意和開放的心胸,面對這一切。孩子才能放鬆且安心的迎接,充滿驚喜的所有感受。這些就是我給他最大的寶藏了。



【延伸閱讀】

20170815,陳亞萱,一歲兒的主張
20170326,陳亞萱,媽媽,我可以帶蝌蚪回家嗎?

2017年8月29日 星期二

撕去孩子的標籤

文、圖:Evita Yang (台中平日二團團員)


今天帶翔去借書時圖書館員看了他一眼後說:頭上兩個漩,脾氣很壞喔!

我:還好啦!
他:等他長大後你就知道!
(語氣和眼神中的篤定讓人有些不快。。。)


當然我並非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說法,早在翔出生第二天時護士就口氣不悅地跟我:他脾氣很差耶!

我(嚇了一跳!她在說一個出生第二天的...嬰兒?!):他怎麼了嗎?

護士:肚子餓而已哭這麼兇!
我:他......肚子餓啊!
護士:別的小孩也沒像他哭成這樣!

後來陸續從一些護士口中聽到“雙漩“說法,我想她們私底下已經給他“貼標籤”了。
(在他出生第二天時,因為他的雙漩...)

因為他頭上那一搓直立的頭髮,外出時總是很容易就被人發現他的雙漩,
因此這樣的說法我幾乎是聽到爛,客氣一點的暗示地問:
他會不會很難帶? 最常聽到的就是直接唸那一句台語:頭頂兩ㄟ攢,歹尬無人問。

即便如此,
我不曾想過將他那一搓頭髮刻意剪短來企圖掩蓋,
我不曾在他發脾氣、卯起來盧的時候對他的雙漩有任何聯想,
更不會聽從有人的“建議”:這樣的小孩在他小時候就要“ㄚˋ落底”。

總覺得把人貼標籤是一件荒唐又不可思議的事情,
因為別人身上的某些特徵、某些行為,有時甚至只是因為星座或血型,就可以將如此複雜的人分類下定論?!
(說真的,我倒覺得人如果有這麼簡單的話,這個世界會單純得多......)

而自己也深受“標籤”之苦,
小時候親戚看了我的手後說:看這個手就知道“ㄇㄟˇ讀冊”
(因為很醜?因為像做工的手?我不知道......)

只是,那句話一直烙印在我心裡,直到現在我其實都很怕別人盯著我的手看;
此外,自己也是不爭氣,求學時期功課一直不盡理想,然後我會消極的想:
或許我真的不是讀書的料。

標籤效應的可怕之處不僅僅在別人會依照標籤分類來看待自己,心智不夠堅強的時候,對自己的看法也會受到影響,更甚者會愈來愈符合標籤的形象?!!

但我想,要將人去標籤化是不可能的,正如同我有心理準備往後依然會不斷地聽到別人對翔的雙漩看法,媽媽我只希望他不會因為別人的言語影響自己,更期許他能反轉別人對這個標籤的刻板印象。



2017年8月28日 星期一

與孩子活在當下

文、圖:Egg(台中共學團領隊)


最近把自己白天的手機戒掉(幾乎!),變得更有能耐在白天和小孩同在,本周一到週四,只有去一趟樓下看小孩游泳20分鐘,和陪小孩去一趟樓下便利商店,其他沒有出門,心裡居然沒有煩躁。

真心要戒掉白天的手機,是因為如果一直想要用手機,對於活在現下的感覺是薄弱的,很容易不耐煩,很不安在,心思不在此刻,而在未來或是遠方。過了一天卻沒有一天的感覺。

我已經厭煩這樣的自己,某天夜裡想到之前去內觀的10天11夜,那是段一天16小時在打坐的日子,禁語禁打岔禁任何互動禁思考禁運動禁上癮,我還記得,我常在洗澡時對自己說話,因為覺得已經忘記說話和聽到話的感覺。

但是我沒有待完,第7天中途離開,那時候我看見自己的卡點,事實上非常害怕,我堅持中斷離開,我還記得當時裡頭的師父說,我很年輕如果可以度過這個卡對我以後很有幫忙,但是我說服自己,我不要,我要離開。

我的卡是,我無法活在當下。16小時的打坐,禁任何打岔,從想睡到睡飽了到腦袋一直有頭緒跑出來到半夜每一個夢都清晰可見真假不分,我深深意識到我就是無法在當下啊。

幾年後,當2歲2個月後的阿萌除了共學再也不出門,3歲後的她連共學也不去社區也不出,這一年多後我是真心放下,才跳脫了我的舒適圈,但是最近想到內觀的經驗,才真心決定戒了白天的手機,練習活在當下。

該修煉的就是會來咩。

然後也許是真的活在當下了,阿母的創造力多了,陪玩力彷彿回到10年前帶別人小孩的高品質,和小孩的連結度大大上升。

我舒服了,阿萌也大力前進,除了她特定時候之外,她不再說要把抓抓帶走,就連最困難的肢體與口水也可以了,常常抓抓從沙發上整尾滾落,然後掉落時砸在她身上又抓她頭髮,她也無所謂,抓抓滿嘴口水啃她膝蓋頭,她也無所謂,抓抓拉她尿布站起來她逃離抓抓又扶著跟著走,她也無所謂。

我看到她,彈性變多了,人更寬鬆了。

早上,睡不夠的她哭著,一下說太暗一下哭太亮,我問有需要幫忙嗎?需要抱抱嗎?需要怎樣的幫忙?她還停下來說,她只是想要哭。然後繼續哭喊了一陣子太暗或太亮就窩過來抱抱。

下午,因為一次她想要睡覺,我傳達了我的在意,常常太晚睡睡不夠的問題,我順勢建議她晚上不要看影片了,幾點之後就關掉網路,換成白天看吧!?

她同意晚上可以跟爸爸多玩一些是她想要的,也承認會因為玩不夠不想去睡,但是她說不管幾點關掉網路她都會難過,我問該怎麼辦啊?她最後提議晚上都不要開網路,全部不要看吧。

就這樣,我無形中解決了對於她晚上累了還一直看影片影響睡眠時間的在意,開始了晚上不要開網路的日子。

想想,這樣就是協調出PET裡的第三方法,原來3歲半已經可以如此熟練。

而且自從戒了白天網路,活在當下,阿萌大概比以前多20趴更愛我,更常黏著我,老二出生後她有一種「愛妳但是對妳感覺有點複雜」「想靠近又想遠離」的情愫不見了。現在她能夠很明確感覺到我愛她,她愛我。

怎麼說呢?我覺得從兒童愛之語來說,她能感受到愛的語言大概是精心時刻(陪伴)很多吧。

至於無限制的白天網路影片時間,大概一整天加總也只有1個多小時(我可以趁機滑手機打岔XD),總可以自己離開平板。

目前就走到這樣了。

--

至於抓抓,(只)會說抱抱,行動自如,自從阿萌拒絕他變少後整個人又更直率,橫衝直撞,傻愣的依然看起來很值得信任。XD

少吃,愛喝,作息規律,拒絕被束縛,大多時候認人黏人,如果我一直不要移動,他就可以很安心的到處探索,如果我移動,他就會哭著爬來要抱啊。



【延伸閱讀】

20170203,Egg,一打二的悲劇時刻

20161223,Egg,當大人說賭氣話時,小孩感受到什麼?

20161207,Egg,練習協商

20130523,Egg,「不要丟石頭進去了」,小孩不理會你,然後呢?



2017年8月26日 星期六

兒童圖書館-推廣閱讀與安靜

文、圖:于仙玲(高雄平日四團團員)


【高雄的草衙圖書館說故事活動】

談到草衙圖書館的嬰幼兒說故事活動,默默的持續到現在已經半年了,每個月固定隔周四早上10點半到11點半,親子共學的媽媽們和草衙圖書館合作努力打造一個友善並歡迎所有小孩和小小孩的閱讀空間,不僅在圖書館門口貼出暖心的公告,請所有活動日來館的讀者們體諒孩子的年齡發展給予相對尊重,館員和主任也努力地協助處理其他讀者的抱怨和狀況,夥伴們無論偽單身或帶著孩子,盡自己所能地每場活動都到場支援,每每在現場看到親子間擁抱著唱遊繪本,台上或台下的我總是會忍不住紅了眼眶。就在今天發生了這樣的事,讓我更加堅持自己和草衙圖書館必須繼續推動這樣的活動。

今天因為圖書館有其他活動,所以場地由先前的教室移到兒童閱覽區這個相對寬廣與公共的空間,因為空間較寬廣且參與的親子數較多,當下決定必須用麥克風提高音量,否則後排的親子無法完整參與活動。就在我帶完第一輪繪本準備下場時,活動過程中一直在旁站著觀看的某位讀者招手示意要我過去,我請其他夥伴繼續協助活動進行就自己先過去了解。

讀者: 「你們這個活動的音量實在太大聲了,我在旁邊根本無法看書,請你們把麥克風關掉。」

我:「先生,很抱歉讓你困擾,但因為現場有0歲的孩子有時難免哭鬧,場地大容易造成回音,如果不用麥克風後排的小孩就沒辦法聽清楚。」

讀者:「你們現場也沒多少人,用不到麥克風,為什麼要吵到整個圖書館都是你們的聲音?」

(其實今天來的親子大約10~15組,媽媽小孩加起來大約20多人吧)

我:「是,但我們需要讓每個孩子都能聽到故事。」

讀者:「你們已經損害到我的權益了,圖書館是公共的地方,來這裡就是要安靜。」

我:「是,但圖書館也應該是每個大人和孩子的圖書館,孩子們也應該有權利來享受這個地方。你說我們危害到你的權益,那孩子的權利呢?」

讀者:「你這根本就本位主義,我現在好好跟你說你不要,你是要我越來越大聲嗎?你是要吵架嗎?」

(越說越大聲還越來越靠近,讓我不禁有了近身搏鬥的準備,還好在旁拍照的主任察覺到立馬陪在我身邊)

我:「我不是本位主義,只是如果不用麥克風孩子就聽不到了。還是我們去問圖書館的工作人員,看可以怎麼協調?」

讀者:「不用去問他們這些公務員,他們都怕死怕得要命,他們根本就不會處理這個問題;我就只是要你關掉麥克風而已,難道我不能為我的權利發聲嗎?你們就想說你們帶小孩最大,我肯定你們說故事這個活動,但聽故事的小孩聲音大你們也不該用更大的聲音去壓下來啊!小孩不想安靜聽故事,就是妳們說故事的人說的不夠好聽,技巧不好。為什麼一定要用麥克風?」

(明明我們在唱遊繪本時,現場是很專注的氛圍,吵到這時我氣到有點發抖講不出話,還好主任在旁邊接著......)

我:「可是我現在沒辦法把麥克風關掉,可以想想別的方式嗎?小孩子聽故事會有聲音是很正常的......」

讀者:「你根本就不聽我說,我是要你把麥克風關掉!」

主任:「先生,這個圖書館是大人和孩子的圖書館,我們這個活動兩個禮拜才一次,一次不過一個小時,或者我們可以協助你換個位置到地下室,這樣聲音就不會這麼大聲?還是我們換個位置坐下來談談?我們在這邊越來越大聲我有點擔心......」

(這位讀者並不知道跟他講話的是主任,口氣依舊氣焰很高......)

讀者:「我就是要在這邊談,我要你們把麥克風關掉!你們說你們有0歲的孩子,我可以理解小孩難免哭鬧。老實說0歲的小孩那裏聽得懂什麼故事?他根本就聽不懂也不需要,都馬是被爸媽逼來的,不然就是逼來陪哥哥姊姊在這邊聽故事,你們可以幫忙顧大的,讓媽媽帶0歲的baby出去啊!為什麼一定要用麥克風?我也是個老師,我在學校教書這麼久了帶過很多孩子,我自己也會根據人數決定要不要用麥克風,我常常一天要講連續8個小時的課,所以也才需要麥克風保護我的喉嚨啊!你們這樣的活動一個小時,為什麼一定要麥克風?」

(對於他講0歲孩子的這番言論,我已經不曉得該怎麼跟他溝通,正好小孩也待不住了跑來找我,主任眼神示意叫我先處理孩子,她則繼續想辦法和這位讀者溝通,所以我就先抱孩子離開了......)

在我陪著孩子協助其他夥伴結束活動時,眼神不時瞄到那位讀者和主任,感覺得出來這位讀者情緒還是激動,而主任仍是盡力傾聽,雖然依舊擔心溝通過程但現階段我也不想再跟那位讀者多爭辯什麼。活動結束後有許多媽媽來詢問剛才發生的事情,我簡短陳述後每位媽媽不是翻白眼就是無奈,但幾乎所有的媽媽都肯定我們的活動、圖書館及主任的努力。甚至有位媽媽上個月剛從美國念書回來,在美國時都會帶著孩子到各個圖書館聽故事,也和我分享了許多國外友善兒童的經驗和做法;回高雄後也持續著帶孩子逛圖書館,但高雄沒有一間圖書館像草衙分館能對兒童這麼友善,她很高興能在台灣找到一個還可以不想立馬回美國的理由,我想這對我們和主任來說是最大的安慰吧!

在我帶著孩子準備離開圖書館時,主任依舊努力和那位讀者溝通著。雖然很想再跟主任說些什麼,但礙於孩子的耐心也到了極致,就只好先走了,想說晚點再傳訊息和主任討論。後來主任傳訊息來:

「今天活動期間,很抱歉有讀者中途反映意見,雖然無法立刻說服他認同,可是利用ㄧ個小時雙向溝通,而且他知道入口每次活動前確實有公告,未來麥克風我們還是需要,二週一次的活動僅僅ㄧ小時不長,圖書館是大人也是小小孩的,他也有小孩他知道,他的意見就是圖書館應該安靜,不習慣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使用麥克風(沒有針對嬰幼兒說故事)!跟讀者溝通到最後,讀者還是要適應接受閱讀推廣活動的“不安靜”!今天說故事的媽媽被讀者拉到ㄧ邊反映意見時,故事媽媽努力跟讀者說明,可是這位讀者大聲激動,我見狀介入處理,在此也要特別跟故事媽媽致歉!」

我感動地回覆主任,感謝她的支持和做法,主任再度傳來讓我快掉淚的訊息:

「沒錯!如果大家對嬰幼兒閱讀的重要性都已普遍認同,並且支持與友善,就不需要我們特別規劃辦理嬰幼兒說故事時間,所以我們ㄧ起繼續努力!這位讀者因此,也給了我機會跟他說明這項活動的意義與目的,雖然讀過佳慧老師的書,聽了講座,可是我沒有婷媖說的簡潔扼要,嬰幼兒的閱讀很重要,為什麼重要,也不知道怎麼灌到他的腦袋瓜去,他對圖書館也還有其他意見,我不能顧著我想說的,也需要聽他說,讓我意識到不能急,當然他認為小小孩沒在聽,我很想告訴他有關小小孩腦部神經細胞發展專家的研究⋯⋯要取得認同,其實還有很多其他面向與條件的配合,圖書館也是其中ㄧ個重要環節,責無旁貸,ㄧ定要努力!」

從沒想過一個公部門的長官可以這麼無台階、親和、大力支持和陪伴友善兒童的活動!我完完全全被主任收服了!也相信著只要我們再繼續努力,一定可以讓這件事像種子一般慢慢發芽,讓高雄漸漸地變成一個友善兒童的適居城市!



【延伸閱讀】

20170804,李淑惠,被消音的台灣兒童
20170405,鄂婷瑛,讓每一個圖書館,都是孩子們的圖書館

2017年8月25日 星期五

【暖蛇環島】當你的孩子不只是你的孩子的時候

文、圖:林昱辰(台中暖蛇四團)



練騎第二天早上,我在一個大路口等孩子們騎著單車穿越馬路時,回過頭看到阿龍停在路邊,他二哥也在旁邊,我掉頭回去找他們,阿龍什麼話也不願意說,於是我叫他哥哥先往前跟上車隊,我陪著他。

「阿龍你怎麼了?有發生什麼事嗎?」
無回應。

「需要我幫你打電話給馬麻嗎?」
無回應。

「太陽很大,你要不要躲進去可以遮陽的地方?」
無回應。

「還是我陪你慢慢往前騎,要嗎?」
無回應。

「我想你可能不想跟我說,因為你跟我不熟,那我可以幫你什麼呢?好煩惱……」
他看了我一下,還是沒有回應我。

這時候,坐在我後面的溜寶說話了……「阿姨,我好熱喔!可以走了嗎?」

「再給我一點時間喔!溜寶,我知道你很熱,我聯絡一下哥哥的媽媽!」

溜寶對我點點頭,我打開手機群組,想要聯絡龍媽,結果龍媽回覆訊息表示她在處理大兒子的事情,需要一些時間。

哇勒!
只好硬著頭皮說了:「咳咳……嗯……阿龍,我剛打開手機想幫你聯絡媽媽,可是她說她在處理阿駿的事情,要晚一點才能跟我們會合耶……」

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他抬起頭看著我說:「我知道我哥一定是太早起床了,所以他在生氣啦!」

哇!願意跟我說話了!「太早起床?」

「嗯,他平常在家裏都沒有這麼早起床,所以他一定很累,現在在不高興。」

我又試圖詢問:「那馬麻看起來沒辦法馬上過來了,你要不要跟我一起慢慢往前騎。」

他很輕的點頭,我看見了!立刻催油門!回頭看他也跟上了。

一邊緩慢前進等著阿龍的腳踏車跟上,我心想:眼前的阿龍需要媽媽,但我不是他媽媽,我也沒辦法馬上變出他的媽媽;後座載著溜媽家的溜寶,他的臉蛋曬得紅通通,陪我在路邊等了一會兒,我好抱歉;然後我家的yoyo在最前面的領騎隊伍裡,我都沒有跟她說一下就離開她一段時間。

好糾結的心情,我好像自己的跟別人的孩子都沒有顧好,好無奈。

想著想著,就看到車隊最後面的幾台腳踏車了,我轉頭對阿龍說:「你跟上車隊了,那我去前面追yoyo,我擔心她不知道我去哪了!」

阿龍對我說:「好!」並且看了我一下,我覺得他給了我一個“妳快去”的眼神,當下內心好澎湃。

追上yoyo時,她看起來跟在溜媽後面很ok,溜寶也終於看到他媽媽了!

呼!我好像有一點點明白了,之前聽到的「當你的孩子不只是你的孩子……」



–––––––––––––––––––––––––––––––

請至中區暖蛇預備團FB粉絲專頁按讚,
持續關注他們的環島減碳落實計畫,給他們加油打氣!


【延伸閱讀】

20170813,Joanna Huang,【暖蛇環島】沒關係,你們先走
20161019,施婷文,【暖蛇環島】媽媽,請把你的擔心收起來
20151031,張淑惠,【親子共學單車環島,不只是環島!】

2017年8月24日 星期四

【暖蛇環島】環島,環保

文:林昱辰(台中暖蛇四團)
圖:中區暖蛇預備團


8/12我們獲得【樂當不塑之客—減塑創意競賽】第一名!


在這個腳步繁忙的生活步調裡,「方便」一直是我們所追求的,買外食很方便,塑膠袋很方便,拋棄式餐具很方便……

從我放下自己覺得麻煩的心情,決定陪孩子走自學這條路,我就知道我離「方便」越來越遠了。

「教育,本來就不能便宜行事」,越是貪圖便利、講求快速的方式,必定帶來許多的副作用。

我們籌備環島單車之旅,帶孩子體驗生活(生活不就是有計劃,但又充滿未知;有目標,但又充滿不確定性;有喜怒哀樂、挫折與成就感交織,因此而充滿豐富滋味……),為自主學習開啟序幕。

出門在外有諸多不便,一行人大大小小加起來約30人,環島一個月下來會產生多少垃圾?光想就覺得驚人!於是,我們要試著克服,要一邊環島一邊力行減塑。

豔陽下揮汗練騎的孩子,豔陽下揮汗吃著媽媽準備的餐食的孩子,一幕幕都在告訴我,孩子沒有要追求方便而傷害環境,孩子沒有怕麻煩而放棄努力。

「無拘無塑,環島最酷!」不是口號。

是,行動!

Go!



–––––––––––––––––––––––––––––––

請至中區暖蛇預備團FB粉絲專頁按讚,
持續關注他們的環島減碳落實計畫,給他們加油打氣!



【延伸閱讀】

20170813,Joanna Huang,【暖蛇環島】沒關係,你們先走
20161019,施婷文,【暖蛇環島】媽媽,請把你的擔心收起來
20151031,張淑惠,【親子共學單車環島,不只是環島!】



2017年8月23日 星期三

大人的兒童閱覽室

文:佩珊(台南平日團團員)

圖:Anagrama設計網站
(位於墨西哥的兒童圖書館,就是玩樂的競技場)





這裡是一個第一眼就讓人感到舒適的空間,有豐富的兒童藏書,有能躺能坐臥的設置,還有個可以自由穿越的圓圈區域..(至少我是這麼認為)

成人假想的使用方式是否就是,優雅又安靜的選一本書,找個位置靜靜地閱讀,親子間彼此依偎著,輕聲細語又美好地享受著共讀的樂趣!?

----這裡是兒.童.閱.覽.室.


一群2-6歲的孩子,似乎不像上述的描述般,他們豪氣的從書架上拿取感興趣的書冊,有時1本,有時不止1本,每個孩子的聲調與音量不同,喊著要求父母唸讀,以及想與友伴分享的心情,完全稱不上輕聲細語...

接著,有的孩子跑了起來,追逐了起來,聽到了其中的孩子說「這裡超級好玩!! 」 聽到如此的讚賞,屬於孩子的區域怎麼不是因此而更有價值呢?

畢竟,我仍舊是個無法完全擺脫社會框架的大人,會不會影響別人的擔心還是出現了,下意識地看了四週,然後看到了,在空間的中央柱上貼了一張紙,寫著不要追逐跑跳,保持安靜等字樣,轉頭看了閱覽室門口的"兒童"兩字,當下真希望自己能不要看懂上面所寫的內容,一方面無法否認看到告示的事實,一方面又感到矛盾與無奈...於是,我試圖從跑跳的孩子中將他們撈過來,讓我能朗讀紙上的文字,僅止於此...然而,這告示是寫給孩子看的,還是寫給大人看的呢?


1號館方特派員到,他請大人能控制住孩子,並說「我們有我們的難處」。

我微笑著回:「我知道,但這裡實在太好玩了!」

有孩子問:「她說什麼?」

我告訴詢問的孩子說:「他們請你們能安靜的看書。」

四週的眼光,想傳達的訊息跟評價是什麼呢?冥冥中就是有一股無形的壓力...


接著,2號館方特派員到,一位媽媽請館員能否自己與孩子們對話,於是,館員走向不同的孩子群,告訴他們:「這裡是看書的地方,要安靜小聲不能跑。」

然後,一個孩子在被告知時碰觸到了身體,於是哭泣。

我注意到b,似乎在閃躲著館員,待館員離開後,他從圓圈區跳進跳出,2號館員來第二次,b躲在角落,館員再次離開,b從圓圈區再次來回穿越,眼神始終注視著門口的動靜,似乎是種挑戰,也是種抗議?!...

聽說有攝影機(館員在之前勸說中有提到),第三次,館員直向b的方向走去,說了些什麼後,然後離開...。

b的表情,有不悅,有委屈,眼中泛著淚光,大幅度的肢體動作,似乎是刻意的發出聲響,我走向他,問問他怎麼了?

b用著些許哽咽的腔調,激動的說:
「這是小朋友的圖書館,為什麼要大人決定不能跑,不能大聲!?」

然後,b要求要去問館員。就在領隊的陪同下,我帶著他走向圖書館的櫃台...

3y7m 的b說:
「兒童圖書館不是給小孩的嗎?為什麼是由大人來決定?」

館員沒有回應他,而是轉頭對著長成大人形的我們對話...

成人與成人間還有無盡的討論,b用他有限的語言表達了心聲後,就自己離開了。

到底,兒童閱覽室的設立是以什麼為基準?如果仍然是以成人的而不是兒童的角度來考量,跟一般的閱覽室內放置兒童書籍區有差別嗎?

我想,一定有人會說,有小桌子、小椅子、小馬桶啊!是否這就構成照顧兒童的需求了呢?


最後的最後,b說:
「這個圖書館是騙人的,這裡不是兒童的圖書館,這裡是大人的...。」



【延伸閱讀】

20170804,李淑惠,被消音的台灣兒童
20161017,鄂婷瑛,《如何愛孩子》書評 關於小孩的樣貌
20150402,張淑惠,落實《兒童權利公約》,創造親子友善空間
20170607,朱翊儀,在台灣,帶孩子搭火車的困難

2017年8月22日 星期二

大腳小腳親子樂活社會企業

最近應該有很多朋友發現,我們親子共學除了深耕教育與參與各種社會議題外,
最近還成立了一個

「大腳小腳親子樂活社會企業有限公司」



為什麼還要成立社會企業?

近十多年,台灣遭遇了許許多多衝擊我們現實生活的風險,『生命風險』、『食安風險』、『環境風險』,這些直接在平凡生活中影響每個人的風險,讓人們可以快樂活著的基本社會需求,變成遙不可及的夢想與渴望。而台灣在『資本社會』商業運作中的『仇恨』、『競爭』、『剝削』的邏輯,更讓市井小民的我們,掉入了無奈與絕望的深淵。

在如此現實的社會物質困境中,對照著想要孩子們自在快樂的長大,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台灣在一些衝擊基本生活的風險之中,我們看見某些企業、獨立店家或小農承擔起的「社會責任」,這個社會責任不僅僅是作好自己的產品,種好自己的作物,而是念茲在茲的『尊重需求』、『友善環境』、『推動改變』的社會責任。

我們想像著從一般家庭消費者的需求為起點,結合生產者與商品販售者,提供『尊重需求』、『友善環境』、『推動改變』的商品銷售平台,我們不鼓勵『衝動消費』,我們提倡『理性消費』;我們不鼓勵『盲目消費』,我們提倡『有意識的消費』;我們不鼓勵『慾望消費』,我們提倡「需求消費」。


社會企業希望可以透過這個平台,能為全職媽媽(全職爸爸)創造一個可以邊帶孩子邊工作的就業環境,公司盈餘分配也跟一般公司不同,一般公司的利潤大部先進到老闆口袋,再由老闆分配給員工。我們的社會企業期望公司與員工平等尊重,利潤大部分分給員工,有一部分是固定的行政支出,再一部分的利潤將會投入公共參與



我們是一間帶有實驗性質的非傳統公司,

我們沒有資金,卻希望用人的溫度來取代24小時便利購物平台。

我們雖然有工作職稱,卻沒有傳統上對下的威權壓迫關係。

我們會儘量去找安心的商品,我們也許不是最便宜的,但是你在大腳小腳親子樂活社會企業花的每一分錢都會有意義,改變社會需要靠大家的支持與鼓勵,歡迎一起加入我們改造新社會的夢想!



請至「大腳小腳親子樂活 」FB網頁按讚,支持我們。
商品持續增加中,敬請期待。

你真的願意繼續這樣堅持嗎?

文:楊鎮宇(台北平日六團領隊)



共學的某一天,一群女孩玩起了奔跑的遊戲,他們給自己的角色設定是警察,四處奔跑打擊犯罪。但問題是,哪裡有犯罪的人呢?

來了,一個兩歲不到的小男生騎著妞妞車經過。

這群「女警」紛紛湧上,以「闖紅燈」為由圍住小男生,小男生被包圍而哭了。不久後,又發生同樣的情況,這次小男生的哥哥(四歲多)看到了,跑過去要替弟弟處理,哥哥很氣憤,一直嚷著「這裡沒有紅綠燈!」然後氣到說要打那些圍住弟弟的女生。

「女警」們看到這位「民眾」如此氣憤,也顧不著辦案了一哄而散。哥哥還是很氣憤,繼續嚷嚷「這裡沒有紅綠燈!」

媽媽來陪伴,但哥哥還是氣憤難消。媽媽陪哥哥聊好一陣子,慢慢拼湊出哥哥如此氣憤的原因,哥哥的思路大概是這樣的:

這是一個不公平的遊戲!他們那麼多人,來弄我弟弟那麼多次,他們說有紅綠燈,可是沒有啊,旁邊的柱子是有紅色跟綠色,可是那是油漆的,不是真的紅綠燈,販賣機有紅色的燈,可是那是賣飲料的,不是真的紅綠燈!

哥哥從一直大哭、重複嚷嚷「這不是紅綠燈!」,到能夠清楚說出他的思路,大概過了半小時。過程中媽媽一直持續陪伴著。

後來哥哥想要找「女警」們說清楚他的意思,而且哥哥的意願很明確,他想要跟他們解釋「這不是紅綠燈!」媽媽跟其他家長協助促成兩邊對話,後來其中一個女孩伸手接下哥哥開出的罰單,意思是說,女孩們承認抓錯人,弟弟沒有闖紅燈。

處理告一段落時,已經花了近一小時。紅綠燈媽媽感嘆地說:「結束地好無厘頭,我覺得好鳥喔!」

紅綠燈媽媽說的「好鳥喔!」我大概知道她的意思,全職媽媽每天照顧小孩,處理一些成人眼中看來「雞毛蒜皮」、「屎屎尿尿」、「無關緊要」、「莫名堅持」的小事,諸如說好要出門但要出門時又大哭死不出門啊、搶別人的玩具啊、打妹妹的頭啊、罵鄰居的小孩不乖啊、經過玩具店就被黏住啊、、、、總之很多啦很多啦!而且共學團媽媽群不用打罵威脅利誘的方式來對待孩子,真是一累還有一累累,今天累完明天累,哇勒累累累累累累累。

我記得有次我們在一個地方共學,中午時段,旁邊的商辦區湧出一堆穿著西裝洋裝的上班族,然後我們這些共學團人穿得很「樸素」,滿身大汗,鋪了個野餐墊在走廊邊,上頭還擺了些瓶瓶罐罐的。紅綠燈媽那天也在,她看了看那些OL的打扮,然後又看看自己,感慨地說:「唉,我以前也是那樣耶,我覺得我現在好像流浪漢喔!」

處理小孩的事情「很鳥」、覺得自己在路邊「很像流浪漢」這些印象,就像是某種社會價值觀對於「媽媽」這個角色的評價吧,媽媽離開工作崗位,全心帶小孩,沒。有。生。產。力。

2017年8月21日 星期一

這樣會把小孩教成說話不算話的人嗎?

文 、圖:閔柏陵(台北平日五團領隊)



關於「信守承諾」這事,某次共學時有這樣的討論......

事件大約是共學前兩天小王子在阿堡家玩,兩人講好共學這天,阿堡會帶某個玩具跟小王子交換,並且讓小王子帶回家玩。

這天,兩人依約地交換了,可沒多久另一個孩子看到了也提出他想借那個阿堡的玩具,阿堡也許因為最近跟這孩子感情不錯就也想出借,但玩具已經答應要借給小王子了,阿堡想拿回但小王子不肯,兩人發生了不愉快。

協助解決事件中,兩個小孩的媽媽跟我剛好有個處理的角度不太一樣,而我們有了一些討論:

因為阿堡在週三時已經跟小王子講好要交換了,是到了共學現場殺出程咬金,讓阿堡改變了心意才造成事件的發生,所以,阿堡媽的角度是提醒阿堡他與小王子有約在先,是阿堡違反約定在先。但我在現場的處理大概是無論先前如何,現在阿堡想借給別人,那就來好好談,且也告知小王子雖然有約在先,但如果沒有阿寶心甘情願出借,小王子還是不能硬帶走,所以,希望小孩一起來商量一下現在可以怎麼辦??


對於為何我的處理是這樣?我自己衍申一下問題就是:那會不會把小孩教成不守信用的人了?教成說話不算話的人?


我的想法大概是:

2017年8月20日 星期日

【暖蛇環島】落單的心情

文、圖:Joyce Hsu(台北暖蛇預備團)



騎車的速度和長度,被許許多多種因素影響著,而對孩子來說,足以影響整個騎車狀況的變因就更多了。和車子的默契還不夠? 還沒有習慣變速? (這些孩子都是剛剛開始騎變速車) 昨晚沒睡好? 情緒不佳? 天氣太熱? 太累? 緊張害怕? 當車速變慢了,和前面車隊的距離拉開來了怎麼辦?

路騎第二天,可可因為還不熟悉變速,遇到不斷上坡下坡的路段,小小的腳吃力的不斷踩著,但是和朋友們的距離卻越拉越遠。一開始朋友們還想要減速下來等她,但當上坡的路段越來越多,炙熱的陽光越來越燒人,朋友也只好一個又一個加速往前,使勁地趕上前去。落後在後面的可可有點慌張,我跟在她的後面為她打氣,提醒她怎麼變速,同時還是小心提醒自己不要比她焦急,正在全力以赴為自己努力的孩子最不需要的,就是Push。一路上她的汗不斷的滴下來,小小臉紅通通,眼睛堅定的望著前方,完全不想放棄的努力往前騎,我在後面看著,有著很多很多的心疼和感動。這孩子從來沒有想要放棄,媽媽要撐住。

努力往前一陣子,終於在前方路口看到停在店家門口等待的車隊。那一刻有種得救的激動!! 再一百公尺就到達車隊休息的集合點了,騎在前面的可可開始崩潰大哭,邊哭邊騎著,我們和大家會合了!小伙伴們圍了過來關心她,但此刻的她只想抱著我大哭,我忙著安慰她,等她把緊繃的情緒渲泄完,一邊幫她擦汗,脫下帽子散熱。她的車子立刻有人拉走試騎,想幫她調整變速器,我們的水壺也有人接手過去幫我們加水,我只需要好好的陪伴她,那一刻,我又有著很溫暖很心安的感動。在情緒平穩下來之後,她說一個人騎有著害怕和緊張,但讓她最無法忍受的,是被朋友丟下的孤單!所以當她看到朋友們都在前面休息的時候,就忍不住大哭了。我們聊了車子的狀況,聊了身體的感受,也聊了當踏板一直踩卻跟不上的焦急。我告訴她,不是妳騎得慢,不是妳體力不夠好,是我們和新車還沒有足夠的默契,朋友們也不是不想等妳,是我們一起在縣道上練騎,大家都要花比較多的心力在自己的狀況裡,上坡的時候大家都需要很努力很專注,我相信她們也想跟妳一起,但是如果停下來等,就會大家都面臨卡在路邊的危險。我們今天就順順的騎,一邊感受怎樣調整自己的狀態和車子的狀態,然後我們都可以相信,車隊的朋友們會在前面等我們,就像我們也會在前面安全的地方等待後面的人一樣。

接下來的車程,我們仍然不時會和車隊拉開不小的距離,原本我也還有一點擔心,一直關注騎在前方的孩子的狀態。車隊騎進山濱海自行車道,路程還是上上下下的,甚至路面上還有著不得不小心翼翼的海沙,但涼涼的風,不時會出現的樹叢,時而轉彎時而下坡,我竟然開始聽到她哼哼唱唱的聲音。

「馬麻!! 這條路好安全喔!騎車好舒服喔!」
「是吼?! 我也覺得好舒服喔!」

我們繼續往前騎著。

「寶貝,妳現在不怕一個人騎了?」
「嗯,不會了,追不上她們就慢慢騎啊,反正最後大家都一定會到的」


是呀。最後都一定會到的。

這三天我們最常聽到領騎跟大家說的話,就是這一句呀!

「我們是一個車隊,有的人騎前面,有的人騎後面,但沒關係,我們最後都會一起到達休息點的,一個都不會少!」



–––––––––––––––––––––––––––––––

請至2017親子共學單車環島-台北虎兔團 FB粉絲專頁,持續追蹤他們的環島心得,給他們加油打氣。



【延伸閱讀】

20170813,Joanna Huang,【暖蛇環島】沒關係,你們先走

2017年8月19日 星期六

帶回家的蝌蚪,怎麼了?

文:雅君、佳玲、燕屏、昱辰、妍華(竹苗假日團團員)
圖:佳玲、妍華


《前篇:媽媽,我可以帶蝌蚪回家嗎?

繼上次共學露營,孩子們好想帶蝌蚪回家,現在我們來看看,帶回家的蝌蚪怎麼了?

當時,有些孩子選擇不帶蝌蚪回去,他們內心又是怎麼思索這件事情呢?爸媽提出他們的疑問,我們來看看孩子如何看待這件事情。

小毛肚那一天沒有想帶蝌蚪回家,媽媽問她:「為什麼不想帶蝌蚪回家養?」發覺孩子的腦袋瓜裡真的想很多。小毛肚回答:「因為沒有蝌蚪生活的水,因為沒有飼料,因為蝌蚪長大了會在家裡亂跳,我不喜歡,所以沒有帶回家。」小毛肚思考的這些細節,就是在家養蝌蚪,實際會面臨到的問題。原來即使沒有帶蝌蚪回家,養蝌蚪這件事情,也已經在小毛肚的腦袋裡反覆思索。這不就是生命教育嗎?只是這次沒有大人的引導,這些思考過程更顯得珍貴!

另一家的暘暘是這麼做的...媽媽在家裡發現蝌蚪的勞作作品,她問暘暘:「是不是因爲露營看到很多蝌蚪,所以你做蝌蚪的勞作?」暘暘說:「因爲他想抓都抓不到,需要哥哥幫忙他,也不知道蝌蚪要吃什麼,不能帶他們回家。」媽媽接著問:「所以你就自己做蝌蚪的勞作,這樣可以擁有很久,對嗎?」暘暘回答:「是。」孩子利用做勞作的方式,轉換原本想要佔有蝌蚪的心情,其實非常厲害!而且看看他的作品,如果他沒有捕撈蝌蚪的經驗,沒有長時間的觀察,他怎麼能夠把勞作做到如此細緻的地步呢?他怎麼知道蝌蚪的嘴巴是在身體的下方呢?還注意到蝌蚪小小的鼻孔呢!

(圖註:粉紅色毛球=眼睛,紅色標式箭頭=鼻子,右邊照片下面是嘴巴)


那被帶回家的蝌蚪呢?

妍妍家的蝌蚪,帶回家的第二天,她就不想養蝌蚪了。媽媽跟她一起觀察,發現死了一隻蝌蚪,她有些難過⋯媽媽說:「蝌蚪好像沒這麼容易養耶!」後來她們找了適合的地方放回蝌蚪。妍妍說:「之後再來看看他們就好~」媽媽自己的觀察是,對孩子來說,養動物所需花費的時間精力,她會覺得麻煩,但跟生命的連結還沒有很深。其實媽媽對孩子並沒有什麼期待,只是把觀察的情況紀錄下來,相信孩子有天會有自己的看法出現...

而YoYo帶回去的是帶有小尾巴的幼蛙,媽媽是第一個發現幼蛙死掉的人。大人的心裡有點難受,也有點期待孩子聽到後會表現出難過。但媽媽跟yoyo說的時候,她沒什麼太大的感覺,只是覺得應該想辦法讓剩下的兩隻蝌蚪不要再死掉了。媽媽內心自己反覆思考著,看起來好像覺得孩子很殘忍,一個生命的逝去,就這樣的雲淡風輕。但她又問自己:「孩子何以認識生命?不可能只是因為自己的存在,或是其他生命的存在,就能全盤了解吧?」

接著yoyo問媽媽:「那為什麼在那裡的蝌蚪可以一直活著好好的?」
媽媽回答她:「在那裡的蝌蚪也可能會死掉,只是那裡是大自然給的環境,我們把蝌蚪帶回家,給牠的是我們創造的環境……」
她喃喃說道:「那應該是自然的環境才是對牠比較好吧……但是我還是想要養……」媽媽想,好像不要急著給孩子什麼樣的觀念,生命應該透過不同經驗的體認去感受。

是啊…那不是我們跟孩子們說不要養,就能阻止的事。體認生命的流逝,思考怎樣才能養更久,為何生命在外面環境能活,帶回來家裡卻不能活?有好多細節,是帶回家養了之後,才開始發生…

至於凱筠家的蝌蚪呢?蝌蚪長大變青蛙了,她們為了幼蛙尋找好的地點野放。生命還是充滿著奇蹟,不是嗎?

這些經驗都非常寶貴!謝謝蝌蚪帶給大人和孩子們一連串的思考和行動!



(圖註:蝌蚪變青蛙)





【延伸閱圖 】

20170725,阿邦,我不喜歡動物園
20170324,陳界良,超讚的「自然體驗課」何處尋?

2017年8月18日 星期五

2017年9/16~17 北區親子共學家庭教育實踐班課程簡章

勇敢地選擇做「不一樣的父母」,過屬於你的悠遊親子生活


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成立3-4年來,已經在台北、新竹、桃園、苗栗、基隆、宜蘭、台中、彰化、台南、高雄等地紛紛開團,全台灣目前大約有超過600個家庭,每週風雨無阻地為了能夠提供給學齡前的孩子更多好的教養環境與教養的態度,共同學習、共同玩樂。

這個課程將協助您,在勞累的育兒點滴中,
找到方法拾回愜意的生活
找到力氣實現盼望的親子關係
找到信心更滿意作為父母的自己
有理念澄清討論課,有育兒經驗分享,有親子互動體驗,
您將能重新看見「和孩子之間」,不再重演緊張的生活劇碼。

歡迎您,來做全世界最富有的人,能陪孩子歡笑與成長的人!



☆認識親子共學

【親子共學是什麼?】

親子共學是大人與小孩共同學習的場域。小孩天生就很會玩,他們要學習的是怎麼玩得安全?如何跟別人一起玩?被拒絕時怎麼辦?發生衝突時如何回應與處理?大人要學習的是,如何不依靠打罵或威脅恐嚇,用平等尊重的態度與孩子相處?如何觀察、敏感孩子的行為與狀態?如何面對負面教養所帶來的語言及行為問題?如何解讀教育中的價值觀問題等?如果更深入一點,包含面對原生家庭的困難,伴侶、婆媳、親子之間的溝通,如果更廣一點,批判社會中賦予對教育的功利價值與框架,釐清似是而非的教育理念,挑戰威權文化對教育的影響!


【共學團的特色】

以感動替代說教、以鼓勵替代責備、以期許替代要求、以溝通替代懲罰、以合作替代競爭、以欣賞替代挑剔。

這不是一個營利的組織與方式,而是對話與實踐的教育社群。它不是一個托育的場所,它是教育上共同參與、反思與實踐的場所。

這不是聯誼社團,是透過行動改變現實環境的學習團體,這是個以平等跟尊重為基礎的親職教育團隊。

不要怕麻煩之動手作餅乾進階版

文、圖:宋(台北共學平日五團成員)


昨天大寶說今天想要來做餅乾(眼睛發亮),於是我一晚在想,既然孩子主動提出,那我們就來練習看看未來要自主學習的方式。
很不巧的,今早起床我鼻塞又全身發軟,實在有點懶惰……和小孩商量我不舒服可否延後,孩子超~失望,一直說希望可以做阿。然後中間我們又為了因為看電視而晚出門沒吃到想吃的早餐讓我有點火,我說讓我處理一下自己的情緒……然後癱在床上想了想,一方面我昨晚已經答應孩子了孩子好期待,自主的火苗不要讓它熄滅,二方面與其癱在這裡生氣不如動手做些東西……
於是彈起來,和孩子一起準備,孩子超~開心~
以往都是我查好食譜,孩子只是跟著我的步驟做,這次我想我只要當個技術顧問的腳色,讓孩子自己來規劃與工作~
首先,要來查食譜,可是,大寶還不會打字怎麼辦?於是我們找到ok google,只要用語音就可以查資料(一方面我也在想以往都是用手機看卡通,也可以帶著他知道手機也可以查資料,他現在常問問題,可以有個工具來查資料),大寶對著手機說: 無奶蛋餅乾食譜~立刻跳出來查詢結果,他點了進去,接下來看不懂食譜內容怎麼辦?於是我們一起看然後我唸出來食譜內容,寫下來,有了資料後,我們開始準備食材與器材。
這過程中,我們清點家裡有的與沒有的,有的大寶一個個放在桌上,沒有的寫下,中午一起出門採買。
都備齊了,開始動手做囉。我們量食材的重量,我說重量,他來看秤磅的數字。都加入後,開始攪拌。因為需要力氣攪拌,中間大寶不小心撞飛裝油的杯子,我不耐的說:「拜託一下,注意看一下旁邊的東西。」
這時候爸爸說話了:「看起來麵團很難攪拌唷,需要好大的力氣,盆子就飛出去撞到東西了。」(爸爸最近的同理都很到位耶~等級有提升唷)
大寶一邊說對阿一邊使力攪拌。
阿,爸爸的同理忽然點醒我阿……
我和大寶說:「對不起,我剛說話不耐煩。」
大寶說:「沒關係阿,人有時候就是會這樣呀。」(真的是汗顏阿,孩子的包容力無限,大人卻常常糾孩子的小狀況。讓我想到童年與解放寫到孩子是寬容的,真的阿,被這樣寬容著好溫暖,但我們給孩子的卻不多阿……
我說:「我又犯了怕麻煩的毛病阿,怕打翻都是油我還要打掃,但其實只要擦一擦就好了。」
大寶:「對阿,為什麼怕麻煩?」
:「以前我們的教育要我們都一致,這樣管理者才好管理,不會有麻煩。我被管理久了這個就似乎變成我的習慣了,當我長大了,我也變得怕麻煩,但是很多事情如果怕麻煩,就讓自己退縮不去嘗試了。所以我現在開始要排這個毒呀。像我們做餅乾其實很麻煩呀,但是怕麻煩就做不了了。我超欣賞你們小孩,一直都這麼不怕麻煩,大人已經很少有這股勇氣,以後如果我有這樣,要提醒我唷。」
大寶嗯的回答。這段讓我好感動,還好神隊友的即時提醒,還有孩子無限的寬容,讓我看到自己的狀態。
接下來我們就帶著這股暖暖的暖流,一起合作的繼續做下去……中間不時有小寶的加入
出爐囉,大寶開心又滿足的吃著自己做的無奶蛋餅乾~~~ 從無到有,自己找食譜、規劃、採買、量食材的量,到手作,中間有衝突的對話到理解……我慢慢感覺到自主學習的感覺~就這樣和孩子一起體會吧

【延伸閱讀】
20170530,陳界良共學共到渾身大便
20170216,何芝庭不收玩具就是不負責任嗎?

2017年8月17日 星期四

情緒,突如其來

文、圖:Joyce Hsu(台北平日二團領隊)



情緒。突如其來沒有原因? 喔不,其實事出一定都有原因,沒關係,我們等你。

今天共學結束準備回台北,跟來的時候不一樣,回程我們搭小巴。也許我的預告不清楚,也許他正在專注的丟石頭沒有放進心裡,一到馬路邊看到小巴,他又興奮又緊張。姊姊先衝上車,他已經焦急緊張的在門口回頭張望我到了沒,這孩子很需要確保我跟姊姊都跟他在一起,平平安安,他才會心安。臨時我想拍張照,從門口往後退了幾步,他開始驚慌失措的大叫~~不要!快上車!我會緊張!我很緊張! 上了車,人還沒到齊,姊姊又想衝下車去看看其他人,他又緊張得在車上大喊~~不要!快回來!姊姊回來!我要姊姊回來! 小手緊緊抓著我,小臉漲得紅紅,眼眶也泛紅。大家極力告訴他車子還沒有要開,司機先生還沒回來,但他望著空空的駕駛座,仍舊難以平復心情,直到姊姊回來。

想到才一年前,這孩子曾經在地下書街崩潰的大喊和尖叫,只因為書攤工作人員在做打烊的準備工作;也曾經盯著半開半掩的店門遲遲不願意進去,因為他很擔心人家要打烊了。快要關的門,快要開的車,即將打烊的店和準備下班的人,都會讓他情緒失控驚聲尖叫。原因我們探究了很久,也許就是某次不經意的提醒「等一下門就要關了,所以我們需要快一點」? 不知道了,只知道這一年他很努力在適應和學習社會化的一切,他很快的發現便利商店不會打烊,所以他在很緊張的時候會想要去便利商店。他相信爸媽和姊姊的陪伴不會遺棄他,所以我們平靜穩定的說明可以幫助他慢慢放下焦慮。

在極度焦慮的時候原來真的會失去理性,這是今天我在試著安撫緊張的孩子時,望著空空的駕駛座得到的觸發;原來時間不僅僅催著我們的孩子長大,也從來沒有漏失掉一點一滴的認真。當他很激動的說「我會緊張!我很緊張!你們快點上車!我會害怕!」的時候,我的心裡其實很感動。一年,從尖叫爆哭到會跳著腳高八度的說明他的感受焦慮,一年,從這裡到那裡。 成長的軌跡,從來都是苦苦甜甜充滿情緒的。

我會繼續等下去。



【延伸閱讀】

20170405,閔柏陵,用「調頻法」陪孩子走過情緒高峰
20170110,林壯穎,當情緒被否定和壓抑後,跑去哪兒了?
20161125,周慧卿,孩子,你一定覺得很委屈
20161223,Egg,當大人說賭氣話時,小孩感受到什麼?
201610101,鄭琇文,孩子為什麼講話態度不佳?


2017年8月16日 星期三

面對衝突的勇氣

文、圖:方怡雯(高雄假日一團領隊)



我好討厭破壞和諧、破壞彼此的關係,但也許「破壞」只是我單方面的擔心與解讀。正因為如此,我總是在與他人「溝通」時,帶著一份害怕與憂心。可是……自從帶著孩子加入親子共學團後,原以為單純只是改變我與孩子的相處互動,沒想到,可怕的是竟然連帶著影響了我與我父母之間的關係。

怎麼說呢?

以前的我很難開口跟父母談自己的想法,更別說溝通這件事。在很難過很難過、情緒怎麼也過不去、非得把想法通通倒出來時,我唯一可以的方式是「寫出來」。

總是邊寫邊流著眼淚,然後在父母睡著後,偷偷將字條塞到他們房間門縫下。

這樣的方式一直用到我結婚生孩子當了媽。

今年的四月,我生平第一次「當面」與我爸媽說了自己的想法,帶著些微激動的情緒,流著淚將那些悶在心裡面的話都給說了出來。然後,在說完、哭完之後,發現心變得輕鬆也踏實多了,而我與父母的關係並沒有因此破裂。

前天,我與爸媽又再次進行想法的交流,一樣我還是流著淚,但這次情緒很糟,溝通中的氣氛也壞透了。

一件要不要讓我的孩子上學這事,從想法的溝通中讓我徹底的對「傳統」、「奴化」、「威權」感到無比的憤怒,我的心情直到今日仍然無法平息。

在8月之前,我要為自己也為我的孩子跟傳統跟威權抗戰到底。

我很需要支持,好讓我有更多的勇氣去對抗,因為我答應蜜桃我不會把她送去幼稚園!!



【延伸閱讀】

20160124,喬伊,媽媽的進步,是一趟緩慢但真實的旅程
20140611,judy sung,來共學,沒有課,是一種生活態度!
20131118,Lili Liu,療癒 原生家庭 帶出的傷

2017年8月15日 星期二

一歲兒的主張

文:陳亞萱(竹苗假日共學團領隊)
圖:Burtina



昨晚豆丁大哭,那時我完全想不到是怎麼了?明明前一刻還好好的…現在賴在床上哭到聲撕力竭是…?

即使安撫他,好像作用也不大,於是只能等他哭完,再看他要做什麼。

在哭的時候,就只能與他同在。輕輕安撫他說:「好難過吼…」然後,自己情緒平靜的在旁等待他難受的情緒走過。切記,這時候大人不要把自己的情緒也攪和進去。孩子總得透過自身去認識挫折和難受的感受,即使今天這個局面是有點陰錯陽差造成的...

但在那過程中,我依舊不斷思考讓豆丁爆點的理由是...

大概過了5分鐘,豆丁的情緒漸漸平息下來。只見豆丁又邁開步伐走向書桌,是要剛剛的食物嗎?但我明明就有給他啊!他不要,然後就大哭了...所以這次他要什麼?

剛剛的狀態,我真的是有種窮途末路的感覺...豆丁想要個東西,他說完一串火星文,但我聽不懂他的意思,他很挫折,只能用大哭來表示。

現在又要再來一次…我該怎麼辦?剛剛是我幫他,但大哭...還是...還是他不需要我幫...?不然試試看好了。

我把整串烤肉給他,只見他自己開口來咬食物,然後開心的走開。總算順利過關了…原來他要自己決定怎麼吃!吼…一歲兒實在太難懂了。雖然他有說,但我們聽不懂,他只能用大哭來顯示自己的挫敗~

《你的一歲孩子》提到孩子的身體和語言能力提升了,但相對性他的挫折度也隨之上升。這時候他們的反對和堅持己見,是為了突顯「自我」的重要性。原來幼兒的自我建立,竟是用如此"決斷"的方式來練習。慢慢知道我是誰?什麼東西是我的?這世界還有其他人存在?要用什麼方法,讓其他人知道自己要什麼等...。

話說這種決斷法,的確會惱怒很多大人啊!但我好好奇,人類的進化史怎麼是這麼奇妙?反對是為了凸顯自我的重要性!如果這狀態出現在青少年,會被通稱為叛逆。這多麼挑戰大人的權威阿!但出現在如此幼小的兒童身上,他的堅持己見,可能會換來大人的不解、疑惑,甚至是阿雜等總總情緒,最後幼兒的行為可能會被誤解和放大,甚至被打。想來幼幼兒也是好辛苦啊!

如果是這樣,那我們大人可不可以用耐心來陪伴呢?不要跟孩子嘔氣。不要跟孩子嘔氣。不要跟孩子嘔氣。(因為很重要,所以說三次。)也不要跟自己嘔氣。想著自己都對孩子這麼好了,他是在鬧什麼...沒有!孩子沒有再鬧,這只是他成長的一個階段,一個過程,總有一天,火星文就會變成真正的語言傳達出來讓你知道。只要身旁的大人不要把自己的情緒攪和進去,不要把問題放大,這問題就不會太糾結。你就能安心的在孩子生氣時,跟孩子難受的情緒同在。

書標上寫著一歲兒是即可愛又難取悅的時段啊!昨日這場景,的確是如此...恭喜豆丁正式進入這時期了...身旁的大人要開始練習接招了!!


【延伸閱讀】

20131022,egg,關於"夠",我想說的是......
20161111,陳淑真,完美主義

2017年8月14日 星期一

小孩一直開水龍頭放水流,是不是在浪費水?

文、圖:曾曉虹 (台南共學假日二團媽媽)





















***緣起:

6月18日這天我們在台南某國小共學,一對兩歲多一點點的雙胞胎姐妹在一整個共學時間都在玩水中渡過。於是領隊在今日的共學日誌中提到:「到底要讓小孩玩(水)到盡興,還是要節約用水,在大家的心理留下的一個待討論的議題。」

我在想,小孩為何要一直開水龍頭玩水?
(1)好玩、快樂。
(2)好奇心。

(說出上面兩個理由是因為女兒快要滿2歲的時候,也經歷過這個玩水玩到黏在洗手台上下不來的情況,因此我觀察她玩水的原因大概就這兩個。)

---------------------------------------------------------------------------------------------------
***我想探討以下兩個問題:

<1>基於前面兩個理由,小孩可以一直玩水嗎?這就牽涉到這樣的行為算不算是「浪費水」的認定了。

<2>如果他們一直玩水,要怎麼辦?

---------------------------------------------------------------------------------------------------
<1>浪費水該怎麼認定呢?

想想,大人有沒有因為好玩、快樂(娛樂)的理由而使用水呢?有,用得可多了 –游泳池!!

以一個短水道25m的游泳池,15m寬(6個水道),池深1.1-1.3m來計算,大約需要450噸水,假設總共給1000個人使用好了(感覺蠻多人的),平均每人要用0.45噸(450公升)的水,這樣算是浪費嗎?有人會說,去游泳池完水可以放鬆身心、消暑、消除疲勞,所以這樣的用水法是有功效的!有功效的就不能說是浪費囉~~。同理可證,孩子玩水也是在放鬆身心,所以也不能說是浪費。

那為什麼我們總覺得孩子一直在玩水,水龍頭水流個20分鐘叫做浪費水?因為我們用大人的視角去解讀孩子的行為,或是說大人自己不會這樣做,所以當我們看到孩子這樣做時就覺得块‧抹‧落‧去(看不下去)啦!! 其實啊其實~~我們只是「做‧法‧不‧同」而已囉~~~

下次小孩玩水,想想去游泳池的人,想想三天兩頭就要去洗車的人,想想每天要洗澡兩次以上的人,想想每天都必須泡澡的人…。他們大部分都不是因為要學會游泳的技能去游泳池、不是因為車子實在太髒了所以一星期洗兩次、必須每天洗兩次澡或是透過泡澡身體才能乾淨。其實只是因為這樣做能『感到滿足、感到愉快』!這是人最美妙的地方,人會去尋找快樂!人的天性,無法違背。

---------------------------------------------------------------------------------------------------
<2>如果尋找快樂是人的天性無法違背,那就是說孩子一直玩水都不能去禁止囉?
世界上哪有這麼多乾淨的水可以一直無止盡消耗?人人都這樣做,還得了!所以<2>探討的是該怎麼辦?

用我家女兒為例子,她玩了2-3星期的水,每天都換兩、三套衣服,有時候乾脆只穿內褲或全裸,不幫她換了,反正等一下又要用溼了。有一兩次我甚至放滿洗碗槽的水,讓她整個坐進去玩,因為不論是廁所洗手台、廚房洗碗槽、小花圃的水龍頭、山間小水溝…她都不放過。當時我「盡量」盡情讓她玩,不過有時候也是會看不下去而去催她。我記得大概就玩那2-3星期,她什麼時候漸漸不玩的我也忘了。現在她剛滿3歲,你叫她一直在洗手台玩水15分鐘不要下來,她才沒那耐性咧~所以算她玩一個月的水好了,玩掉多少水?0.5公噸?那就當作她去游泳池玩一回吧。

所以不用擔心孩子永無止盡的這麼做。原理何在?我認為是『好奇心已經被滿足了』,就不用再繼續這麼做了。小小孩真的好愛看水流動,或是試著要抓水、打水、感覺水在皮膚上流動。如果我們仔細看,就會發現孩子是在「觀察和實驗」啊!他們可以看水流幾分鐘,或是一次又一次的去抓水,就是要去親自經驗水的特性。直到他對水已經沒有興趣了,或是說已經了解的差不多了,他就會自動轉去做其他事了。孩子可說是小小科學家,多可愛啊~

想想,大人會不會因為懸疑小說非得要看到謎題破解才痛快?電玩要玩到破關才罷休?如果電玩已經破關還要立刻重玩似乎就沒意思了,偶爾回味一下還可以。孩子也是,偶爾她還是會上演玩水到不要不要的戲碼,大概一年就幾次吧,因為快樂。

---------------------------------------------------------------------------------------------------
***我的結論:讓孩子做自己!在這個議題上也就是讓孩子盡情玩水。因為他只是正在滿足快樂和好奇心而已,這是珍貴的時刻,不要剝奪它。我祝福人人都做自己,因此人人這一生都能快樂、都能在自己好奇的領域馳騁。

***我的建議:先「觀察」孩子在做什麼,再「思考」他為何需要這樣做。也許會幫助經常先入為主的大人了解孩子,避免誤會,甚至避免扼殺一個快樂的人或一個小小科學家。(我也正在學習這麼做當中…)




【延伸閱讀 】

20170731,翁麗淑,想要跟需要

2017年8月13日 星期日

【暖蛇環島】沒關係,你們先走



影片:CJ PAPA

文:Joanna Huang(台北暖蛇預備團)

「沒關係,你們先走」
— 記7/9-10兩天一夜團練


這兩天聽到最多次的一句話–「沒關係,你們先走。」


場景一:集合時間已到,爸爸帶著小孩走錯了集合地點。查看地圖,與大家的距離有5公里。
「沒關係,你們先走。」

場景二:小孩身體不適,似乎有點中暑。與大家的距離越拉越遠,但是小孩還需要多一點休息時間。
「沒關係,你們先走。」

場景三:第二天一大早,大家紛紛出門吃早餐。最後一群的集合,孩子們等的不太耐煩已經想要往前衝,但是有人還在調椅墊高度跟手機架。
「沒關係,你們先走。」

場景四:中午休息完畢準備出發,孩子們又等的不耐煩了想要開始騎,這時候有一個小孩突然想~大便~
「沒關係,你們先走。」

場景五:孩子跌倒了,媽媽陪著在旁邊休息,調適心情。有人過來關心,怕這對落後的母女不知道前面的路,跟在旁邊幫忙。可是,來幫忙的這位媽媽也有一位小女兒要照顧啊?
「沒關係,你先走。」


大家都說「沒關係」。但是一直到有人因為「沒有被照顧到」的失落而爆發了情緒之後,我們突然明白,沒關係不是真的「沒有」關係,而是一種「怕拖累到你們」的心情。


如果重新檢視一下自己的真實情緒,「沒關係,你們先走」這句話代表的應該是這個意思:

「其實我有點害怕自己騎,但是我更害怕拖累到大家的行程,可能有人會責怪我。我不想承認自己的脆弱,不想被視為弱者,我希望光靠我自己也可以做到。」

從小到大,我們接受到的訊息一直是:人應該要為自己負責,要自己做好分內的事,要獨立,不能麻煩到別人…這些說法就像緊箍咒一樣,緊緊綁住自己,不能往外求助,不能向別人揭露自己的脆弱。

於是,我們只好用三個字包裝這份無奈:「沒關係。」

學習檢視自己的真實情緒,學著向別人表露,學著表達需求,學著看出別人的需要,學著伸出手……這將是這一路上我們要跨出的很大一步,很難,但努力著。


BUT!人生最重要的這個BUT!
如果有人發出訊號,需要我們的等待與陪伴,但是,
我,或者是我的小孩,真的很想往前騎了怎麼辦?

在這個看似非黑即白,不進則退的情況下,還能掙扎出第三種折衷辦法,同時照顧到大家的需求,不妥協的能力,想出辦法的能力,不正是我們嚮往的教育方式嗎?


–––––––––––––––––––––––––––––––

【找尋孩子眼中的自己】
六歲前,孩子眼中的自己是父母的對待,日常環境互動下的自己。
七歲了,那孩子眼中的自己是什麼呢?
沒有人知道!
所以一群人走上靠孩子自己的力量來發現的單車環島之旅,沿路所有的恐懼、害怕、疲累、競爭、放棄、挑戰、不甘心都是孩子的自己。
我們唯一能做的是,陪伴著孩子找尋她眼中的自己,孩子也學習著接納自己的能與不能!

– 郭駿武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秘書長



–––––––––––––––––––––––––––––––

請至2017親子共學單車環島-台北虎兔團 FB粉絲專頁,持續追蹤他們的環島心得,給他們加油打氣。


【延伸閱讀】

20161019,施婷文,【暖蛇環島】媽媽,請把你的擔心收起來
20151031,張淑惠,【親子共學單車環島,不只是環島!】

2017年8月12日 星期六

學游泳

文、圖:宋(台北平日五團團員)



其實一直”想讓“孩子學游泳,尤其今年夏天,可能因為孩子大了也不怕水了,這念頭又浮現...。

但,我立刻驚覺,提醒自己多想一下。那個“想讓”孩子學游泳的想讓是怎麼回事?我想了想,覺得來自於我自己沒有受過“正規”游泳教學有關。我有一個在澎湖長大水性很好的爸爸,小時候去玩水,爸爸常讓我坐在他背上,但他會忽然潛下去,讓我嗆到水很難受,我總會生氣爸爸這樣做,我覺得我難受極了,但還是很喜歡坐在他背上。

我的游泳,都是自學,看別人游然後自己揣摩,或是爸爸指導我一些。我很愛游泳,可是我也怕水(小時候的嗆到經驗)。因為這種想突破又愛又怕的心裡,以及總是游不快,而讓我感到好像有股“缺憾”......。

然後我就在想,總是想“游快”是什麼?又沒有在比賽,為什麼快就是好?這大概又跟一直處在競爭環境下的求學過程有關,要求必須一個好成績般的餘毒要排。於是,我想了想,不管快或慢,技巧純不純熟,重點是「我非常享受在水中的舒適與游泳全身舒暢的感覺啊!」,這才是我喜歡游泳的原因,而不是在乎快慢,姿勢有沒有到位啊。我就是享受這過程,而不是在意結果啊!

另一個促使我“想讓”的想法是自己的怕水。那個怕,跟恐嚇教育也有關,一直被告訴海水多可怕,可是卻沒有人也同時告訴我或教我可以怎樣保護自己,只告訴我不要去接近就對了,到底是怎樣可怕?加上小時候的嗆水經驗,我真的好怕自己溺水,還常常夢到自己溺水死掉,在夢中無法呼吸的親臨感。這樣的害怕,促使我的“想讓”,我希望孩子不怕水,可是我怎麼想都不對勁,那個想像是我的,不是孩子的。如果是我的害怕,那應該我來解決我自己本身。那我反而是自己應該去學,去理解水,去理解海流,去學如何自救...等。把這個勾解開,瞬間覺得問題清楚多了!於是我最近熱衷理解海洋的知識,希望有機會可以像去學浮潛的爸媽,克服自己對海的恐懼。

前幾天去童玩節,我跟孩子在玩水,其實我們並沒有很多時間在玩遊樂設施,而是孩子說他想試著潛下去,要我教他怎麼把頭潛在水裡,我把我會的告訴他,他看我做幾次,然後要我游給他看,結果,自己就慢慢嘗試把頭潛下去,來回好幾次,起來他好開心他做到了,眼睛都發亮了,我覺得好感動......。

於是,我認真的思索了我的"想讓",是在於我自己的害怕與期望,把這層關係釐清,讓自己的期望與孩子的主體脫鉤後,我覺得在這件事情上變得清爽,我是我自己學習的主體,不需要他人為我負責。我們是個提供肥沃土壤的陪伴者,孩子才是他自己學習的主體,在自己的自發性想學的想法發芽時,那才是最重要的~

也因為這樣的釐清,我倒是自己很想學認識海與親近海。


【延伸閱讀】

2017524,吳秋瑾,陪著等著也是一起經歷學習
20131003,Slin Lee,【不怕,相信】

2017年8月11日 星期五

一場雨的快樂

文、圖:Joyce Hsu(台北共學平日二團領隊)



最近時常在想,若不是參加了共學,我應該無法對外在環境的一切變化,還有生活中的突發狀況,感到如此的自在和無畏。我也許仍然願意讓孩子們赤腳行走和淋雨玩水,但心裡應該無法那麼放得開那麼自在,我應該仍然會在乎他人的眼光和指指點點,仍然把自己的形象放在最高的位置每日端詳,然後忘記了我正在傳遞什麼樣的生命態度和生活的眼光給孩子們。

今天出門共學的時候天氣晴朗炎熱,心想選了泳池共學正好為大家消消暑。快到公園的時候天空滴了幾滴雨,但隨即又陽光普照,心裡已經開始盤算等一下如果下雨要去哪裡避,開始確認公園有多少避雨處,離孩子們玩的地方有多遠...。等我確認過環境條件時,突然回神想到一個問題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對於這樣突然和不確定接受度這麼高??」因為原本的我是個很不喜歡突然發生什麼大變化的人,我需要準備的時間,而且在面臨突然變化的時候難免會影響心情。天氣持續炎熱,不斷滴落的汗水早就弄溼了毛巾。終於,不下水的人漸漸聚集 (打算下水的人直接進泳池玩水了),孩子們還沒開始玩一旁的遊具,雨就開始大滴大滴的落了下來。

「下雨了!寶貝你看!下雨了耶!」開始有人興奮的跟孩子說。 「你很想去淋雨嗎? 讓媽媽幫你穿上雨衣好嗎?」 但有的孩子早就衝進大雨中,媽媽連雨衣都還來不及拿出來。 「我有多一件雨衣,可以借你們。」 有的孩子感冒才剛好,這樣的即時救援舒緩了媽媽焦慮的擔心。 有的人撐了傘跟著孩子進入雨中,陪伴孩子遊戲;有的人抬頭看一眼正在享受雨水的孩子們,然後低頭繼續回到剛剛正在看的章節裡。沒有擔心,沒有抱怨,沒有人想離開或要撤退,甚至有的原本在泳池裡的伙伴還在泳池關閉之後,出來加入我們。

這樣的一群人在任何地方,常常是招來異樣眼光的。孩子們在大雨中飛奔,身上的雨衣一個接著一個脫下來。讓我想起當年可可二、三歲的時候 (跟這些孩子年紀差不多),也是某個夏日午後的突然暴雨,她堅持不撐傘,站在騎樓外面的招牌下開心的尖叫,因為大量的雨水會沿著那個招牌整束的往下倒,她就站在正下方讓水柱直衝她的頭,玩得開心的不得了。而我撐著傘,站在一旁微笑的享受著我的孩子此刻的快樂。

當時有許多路人經過,大多是驚訝和不可思議的語氣,甚至有人不以為然的說「怎麼會有這種狠心的媽媽,自己撐傘讓小孩在那裡淋雨!」 那一刻我突然有很深刻的體會,原來,在這些人的眼裡,真的看不到孩子的快樂,他們只想看到「什麼時候就應該要怎麼樣才對」的理所當然,看不到在我和孩子決定這麼玩之前做了哪些溝通和選擇,看不到我們平常累積的關係密度和彼此信任。在一場雨的快樂之後,爸媽們要付出和準備的其實更多,我們比誰都在乎和關心孩子的身心狀況,所以在我們眼裡,孩子們的自由玩耍和快樂,比那些「你應該」重要得多。

一場即時雨,驅走了炎熱,帶來了快樂。原本在泳池裡開心悠游的伙伴們,也在泳池關閉之後,提早離開,或是出來加入我們,沒有人抱怨這場雨,沒有人因為突然下了雨而感到困擾和焦慮,我們就只是欣然接受命運帶來的所有變化球,然後享受它。沒有帶傘的我,看著這一時不會停下來的雨,心裡感到的竟是輕鬆無比的滿足,謝謝這場雨,讓孩子們快樂,我們在此刻,在這個當下,與自然,還有孩子們同在,真心愉快。

2017年8月10日 星期四

為什麼不一樣!

文、圖:林胤陳(台北假日五團領隊)



2017年7月30日是星期日,也是一個特殊的日子,說好的颱風假來了,卻無風無雨烈日當空,彷彿前一晚的大風大雨只是大型的戶外電影院。

氣象預報上說明了,這是兩個颱風之間的空檔,當天的傍晚第二個颱風就會再進入台灣的南部。

前一晚,可頭已經因為要去買餅乾,我們一起穿著雨衣沿路感受著風雨到超市,今天又因為取消的共學的行程,而有了一天的空檔:下午,刻意錯開了烈日,騎車往石牌的路上,還是有一些路樹被風雨吹倒,邊騎著車邊指給她們看,可可問:「為什麼有些樹會被吹斷?有些沒有?」

我重複著她的問題,覺得很有趣,心裡想著“這樣子的差異,她是怎麼有感受的,然後在心裡提出疑問的?”

對於世界的不一樣,好像不需要走太遠,也會有感受,不過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難道對孩子來說,“家”的室內環境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所以可以把“家”當成一個定位的座標,然後往外去探索,試著去定位其他的相對座標?這是一個好的假設(恐羅火車梗)。

晚上,有機會獨自帶著圓頭出門,騎車經過一顆路倒的樹,我們在樹的旁邊停下來,圓頭伸手摸了原先是樹頂位置的葉子,他邊摸邊說:「ㄟ爸,好酷喔,你看,有味道耶!」

心裡盤算著他摸到就會說要走了,事實的發展,是他繼續用手在感受這顆平常出門都會經過的樹,只是目前的狀態是橫躺在路間……。

以為“家”是個再熟悉不過的地方,這樣的理所當然沒有盲點嗎?

我們每天都以家為出發點,也以家為終點,對於日常必然經過的一切感覺到理所當然,一樣的樹,一樣的鄰居,一樣的公園…,卻很容易忽略的變幻的季節與氣候,日落與日出的方向,風吹進家裡的方向…。

孩子的感受是敏銳的,對於一樣的跟不一樣的,一定有所感受,父母對孩子的感受也可以是敏銳的;然後呢?

沒有然後啊!沒有要問感受這些要做甚麼,感受就只是感受,只是我們有沒有時間停下來慢下來去感受?去消化這些一樣與不一樣?

可能沒有……。

當天晚上在朋友( 盧宗榮 (Jung Lu))的臉書上讀到了一段話:

颱風應該是現代生活中少數可以連結古早生活的共同記憶,也是目前少數可以短暫打破生活規律的氣候現象,全島的人一起看天吃飯,最好恭敬,且從命。

深刻而且踏實的“不一樣”。



【延伸閱讀】

20170804,陳界良,超讚的「自然體驗課」何處尋?
20130626,王思琴,生活中的存在與佔有~大腳小腳親子農學團共學記錄

2017年8月9日 星期三

成為健康快樂的全職媽媽

文、圖:吳景萍(桃園共學平日團成員)



今天的分享想獻給所有全職媽媽或爸爸們。

大約是在小衛門滿週歲後沒多久,我就發現自己越來越憂鬱。

雖然能陪伴孩子看著他的笑容和成長,讓人感到喜悅,但是每天每天準備著三餐、哄睡、陪玩、餵奶、整理家裡、買菜、快速洗澡,就算心裡想著「沒關係,等孩子睡了,就可以讀一點書或畫一點畫」,卻常常好不容易等到孩子睡著,忙完整天累積的各種家務雜事,那時就算有時間,也沒有體力了。

一方面是因為疲憊,只想趕快把握時間睡覺,好迎接明天的來臨;另一方面則是心裡常覺得自己一事無成,沒有成就感。

當我偶爾向朋友透露自己的鬱悶時,通常會得到「可是妳把孩子照顧得很好呀,這就是妳的成就啊。」這樣的回答。但我的想法是,孩子好是他的事,我不過是順著孩子的心性在一旁陪伴他成長,我總認為孩子發展好、好聰明、好可愛.....,這些都不是我的成就,我也著實無法從中獲得成就感。

有時眼裡看著孩子,心裡卻牽掛著「好久沒有畫畫了,會不會忘記怎麼畫呢?」停滯的創作使我焦慮,腦袋時常被「一事無成」的念頭填滿。

每一天都是如此:身體疲憊不堪、心裡一事無成,每一天。

憂鬱也就是在這樣的日子裡,慢慢、慢慢的長大。但,我總忙著、看著孩子,沒有時間也沒有力氣看看自己。

直到有一天,我發現自己沒來由的想哭,剛開始還能忍住,可是,漸漸的想哭的頻率越來越高,甚至連在孩子面前都忍不住掉下眼淚,我才發現事情可能不是我所想的「只是一時心情不好」這麼簡單。

於是,馬上把這件事告訴左先生:「我覺得自己可能有憂鬱傾向。」

噯,說到這裡,真的好感謝左先生,他既沒有懷疑是我多心,也沒有責備我,而是非常認真的和我談了一個晚上,那個晚上我哭了好久,說了好多話。

當時雖然很清楚即使成為全職媽媽,也應該保有自己,自己想做的運動、想畫的故事、想看的書,但總在忙碌的生活中忍不住把孩子的一切都排在第一順位。

就是這樣,讓我把自己逼得喘不過氣,遺失自己。

「妳是一個很棒的媽媽,而且妳不用當完美的媽媽,妳要知道,妳已經非常好了,真的真的不用做到一百分,現在只是過渡時期,會越來越好的。」幸好幸好,左先生把以上的話重複了一百次,直到我相信為止。

當然,我們也做了一些調整。

首先是無論如何都要開始運動,持續運動,讓自己保持體力和快樂,成為一個健康快樂的媽媽,比成為一位完美的媽媽重要太多了。

接著是重拾畫筆,不要停止做自己喜歡,並且能讓自己開心的事。

終於,我又感覺到那個快樂的自己了。

我想分享給全職媽媽和爸爸們,如果你也有這種時刻,一點也不奇怪,不是你不好,也不是你不愛孩子,相反的,你是個太好的媽媽爸爸了,你太愛孩子而忘了照看自己。

所以,停下來,累了就選個可以信賴的餐廳外食,拜託,地板就讓它髒個幾天,至於散落的玩具、未洗的鍋碗和衣褲就放心交給另一半處理吧。此時只需要盡快換上運動服出去透透氣,享受與自己獨處的時光,請成為不完美但快樂的媽媽與爸爸!



【延伸閱讀】


20130606,cherry,愛的翻譯機
20130919,Joyce Hsu,我可以
20140529,陳韋男,雙寶媽真辛苦 — — 看共學團夥伴如何自助與互助
20140811,桃園共學團媽媽,養育孩子的過程,是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
20130417,Janet,我想我知道你為甚麼失控怒吼



2017年8月8日 星期二

照顧擔心的空間

文、圖:林胤陳(台北假日五團領隊)




某次爸爸的二打六行程,在我們家展開,大鵰跟我,可頭歡嫣悠米,當天悠在車上睡著了,比較晚加入遊戲行列,但也不知道是麼原因,圓頭就是不願意借給他任何的玩具。

在過程裡鬼打牆地問他「為什麼」,當然不會有任何地進展,又不是第一天跟圓頭相處,就算他是個極度會表達的三歲小孩,對於他的不願意,我是無力的…(不要就是不要嘛)。

透過要出去買晚餐的時候,問圓頭「要跟我出去買嗎?」(因為之前有過跟我出去除了辦正事還有買到巧克力之類歪事的經驗),圓頭點點頭,穿鞋去。

在騎車的過程裡,我有意而好奇地問他「為什麼不借玩具給悠玩?」

得到的是一陣的沉默,我知道“沉默也是一種正面的回答”。

只不過,他的沒有回答,究竟是甚麼造成他的不願意嗎?是故意的? “一定是”是擔心嗎?擔心甚麼?

《轉大人的辛苦》書裡面,提到關於某大學生把自己關在宿舍裡不上學也不外出的個案,文中提到,身旁的人,特別是家長或是好友,往往會急著找到其因果關係,來解釋背後的行為。

例如,會歸類出“孩子的意志力太薄弱”,或是“大學教師對學生太冷淡”當成原因去斥責孩子甚至指責教師;結果造成“尋找原因”變成了“尋找壞人”線性思考。

《轉大人的辛苦》作者提出了一個詢問的角度:這個學生把自己關在宿舍裡有甚麼意義?試著讓尋找答案的過程不至於太容易,也試著把視角從局外人拉回到有關聯的過程,而這個關聯是有利於建立關係的。建立一種關係是:這個問題不再只是屬於對方的,不再只是你的或他的,而是從“我們的”角度出來,然後可以共同提問,共同經歷。

我再度問「你會擔心玩具給悠玩嗎?」

圓頭點頭回答的「嗯」。

「那你的擔心是玩具玩壞嗎?還是他不會玩?」

這次我不打算用為什麼當起頭了,既然他有擔心,我接受這樣的擔心是真的,就這樣子而已,而這也是我目前可以做得到的。

他點著頭說「我怕他會玩壞。」

他願意開口告訴我,就已經透露出一個訊息了,意思是“我相信你,只是.....”。

我當然會去想,他會不會只是順著我搭的樓梯下場罷了,不過,目前有件重要的事需要我去確定,那就是問他「那可以怎麼辦?」。

他也停了一下,我接著問「如果我們請大鵰陪悠一起玩,請他照顧你的玩具,他也願意呢?」

他開心地點點頭。

這一件事,我在思考的是,如果我們沒有離開現場,我們能不能有機會展開這樣的對話,更不會有空間回應圓頭的擔心?又或者可以用“我們可以怎麼辦?”來當提問的起頭。

這樣的空間與時間,是需要被營造出來的,我們都必須面對彼此的相處,的確是共同享用同一個空間的事實,當空間跟時間都對彼此極度有限的狀態,如何去開創另一個能夠獨立的對話框出來.....(永遠都需要外掛的概念)。




【延伸閱讀】

20130725,Evalo Kuo,借或交換
20131024,簡黏秥,被忽略的脈絡
20170414,Egg,我要協助孩子長出他自己的力量

2017年8月7日 星期一

我的卡關

文、圖:薛安琪(台中共學四團助教)



卡很久了,約莫一年多喔,有種卡到陰、卡很深、清不掉的感覺。

汪汪從小就是一台戰車,他對目標很明確,看到有興趣的一定要到手,對障礙物就無視、輾過去。

咪咪則是跟我有點相似之處,有那麼一點點的高敏感,有時候很堅持、有時候很龜毛、有時候會把自己的情緒卡到動彈不得。

我對自己的描述,基本上,我跟咪咪實在很像啦,跟上一段差不多,就不再複製貼上了。

至於我們家的爸爸豬呢,唉,他顧著他的遊戲,時時刻刻緊盯著手機或電腦,都比照顧我們三人來得更無微不至。那些什麼情感上的交流與支持啦、或者在狀態低落時的適時協助啦,都不用想了,通常是不會有的。他每天固定的「實質協助」,就是洗碗、洗小孩、睡前把客廳玩具撿一撿。其他就擠不出來了。

我覺得,這四個人,假如各自放在不同的環境裡面,跟不同的人互動,都是很好的;一但放在一起,就會混亂。

汪汪衝過去強行加入咪咪的遊戲,汪汪痴情纏著咪咪拉不開,汪汪非要跟咪咪不可,完全吸引不走,整個人卡住。咪咪設定好的理想遊戲規則被破壞掉了,咪咪被情緒卡住、被弟弟卡住。我的情緒也跳下去了,跟孩子們卡在一起,然後三人大哭大吼大叫、混亂成一團;至於爸爸,就在一旁涼涼的打電動。

幹,日復一日,這樣重複一年多了!幹!

我常常想,奇怪,我這麼多地雷已經慢慢拆解掉了啊,為什麼就是這個手足問題老是弄不好呢。尤其是讀過egg的文章,看到她處理阿萌和抓抓之間那麼細緻,我有時候會陷入自我懷疑,是不是我過去處理不夠好呢,還是我們夫妻關係失衡嗎,造成給咪咪的愛不夠多,所以才會導致他們卡在衝突狀態裡面?

所謂的卡關,就是會把每一件事情都扯在一起、情緒都攪在一起,分不清真實與悲觀想像。我有一陣子覺得越想就越低落、越混亂,只好放空等待。

下午跟爸爸豬聊聊,我:「他們這樣,我好疲憊。」

爸爸豬:「都是咪咪啦。」

我:「才不是咧!她曾經擁有過全部的陪伴、掌握全部的指揮權,現在想要保有,她沒有錯。而汪汪從誕生就是來加入的,他現在也是想要加入,他也沒有錯。沒有誰的錯,但就是目前卡住、很辛苦。」

爸爸豬:「喔,這麼說有道理。」

我:「有時候很需要你的協助,或一點心理上的支持陪伴,但沒有,我心情好差。」

爸爸豬:「有啊,我今天好幾次要靠近妳,妳都說不要。」

我:「我不要?你確定那叫做協助或支持陪伴嗎?你是來討抱抱、和揉我的奶、和捏我的肚皮、和拍我屁股。你跟那個愛抱抱的老大,和那個愛吸奶甚至咬奶頭的老二,都是在累積我的觸覺接收欸。我不要的是你的手,沒有說不要你陪。」

爸爸豬:「哈哈哈哈哈!可是我就很愛啊!我就是愛揉你們三個嘛!」

我:「我知道你愛啊,可是那就是滿足你的愛嘛,在我有需求的時候不會滿足到我的需求。」

爸爸豬:「不然要什麼?」

我:「要現在這樣,眼睛不要瞄遊戲,專心跟我說說話。或者例如問一句,妳好嗎?我可以幫忙做點什麼嗎?」

爸爸豬:「手不可以順便伸過去嗎?」

我:「對,不可以。」

爸爸豬:「好吧!」

我:「我覺得,我們都沒有問題啊!這四個人,假如各自放在不同的環境裡面,跟不同的人互動,都是很好的;一但放在一起,就會混亂。」

爸爸豬:「欸,我跟妳說,為什麼我會覺得都是咪咪啦。

妳女兒她去共學的時候,不是都很擅長想辦法設計遊戲邀請別的小孩玩嗎?可是,就這麼奇怪,她對她弟弟就不能用遊戲,偏偏她弟弟就愛跟她玩。」

我:「咦???對耶!!!你有在關心喔!」


2017年8月6日 星期日

噗仔日誌:聊殺人

文、圖:賴姿佑(彰化共學假日團領隊、四寶媽)


孩子玩鬧之間,有時會突然大打出,我該介入嗎?

如果其中一方是幼兒,甚至還不會說話,我大多會以肉身擋在雙方中間,然後關心跟問問彼此:還好嗎?發生什麼事。照顧心情,也同時建構彼此對事情發展的認知。有時候,重新協助把想表達的話完整的敘述出來之後,彼此就理解了。有時候,情緒太高漲,就先以照顧心情為主,同時也追溯是否有其他先前的累積。

但我認為擋不擋孩子們出手打架,並沒有絕對,每次情況不同,包括陪伴者的狀態也不同,評估的情況跟擋住的結果當然也不同。每一次都是練習,也當然會有出槌,不那麼完美的時候。

同時我認為主要照顧者或陪伴在現場的大人,自己可以多做一點的是–再更直視自己內在的恐懼,找一天跟孩子聊聊。包括孩子選擇出手的背後,我想也包含了驚嚇跟害怕,但最後他選擇為自己挺身而出,只是用了打架的方式,而不是我們理想中用說的、罵的。為自己挺身而出、不委屈忍耐,我想這是值得欣賞的。



前陣子,有次陪七歲的噗哥度過想殺人的經驗。

他認為快四歲的噗三弄到他的身體,他要弄回來。可能是幾次來回之後,噗三到處躲,跑到我身邊附近,因為噗哥的力道看起來是大的,表情也很憤怒,我當下選擇了阻擋。其實我當時正在整理搬家的東西,狀態有些煩躁,並沒有很好的心情,所以內心是不希望擴大到需要花費很多心力安撫跟照顧受驚嚇的小孩。

我擋下噗哥的拳頭,他氣炸了!

我先轉身稍稍抱抱哭哭的噗三大約一分鐘左右,他的心情看起來就恢復,跑走去找其他樂子了。我轉頭回來開始跟噗哥對話,問他發生什麼事?我一邊猜,一邊問,運用『PET父母效能訓練』一書裡,有關『積極聆聽』的方式,意外的是,他這次願意結結巴巴的陳述大概發生的情況,然後說:「我很想殺人」。

噗哥是個感受較壓抑的孩子,他較常選擇封閉感受以照顧自己,忍耐不動手的緊握雙拳,掉眼淚但不會大哭。他也曾經塞衛生紙到嘴巴,嚇壞身邊不曾看過孩子有這種情況的陪伴者。他會想照顧別人的感受,做原本他不想做的事⋯⋯。他是個這樣的人,所以當他肯說、願意說,無論是大吼,或是尖叫,甚至出手,我都為他願意釋放自己感到歡欣。

當我聽見他說:「我很想殺人。」我頓了一下說:「我能理解,好想殺人的感覺,揍不到噗三,你心裡好難受。」

他低頭含淚。

我問:「你覺得殺人是什麼呀?你想怎麼殺?殺了人之後,被殺的人會怎麼樣?」

(我觀察噗哥通常動起打架的念頭而且有所行動的話,如果被擋下來,一般的反應是生氣。如果是哭,通常是身體很痛,不一定是打架,自己撞到也會。)

我們聊到了他想從對方脖子劃一刀,會流血,血是什麼顏色。

我補充,被殺的人,血流到一個程度會死亡。死亡的狀態就是身體不會動了,不會再說話等等。

接著我說:「會耶,有時候我好生氣,好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我也會想殺人。不過我忘記我有沒有想過要殺別人,應該有過但我現在想不起來,但我記得我有想過殺自己,即使到我長這麼大了,有時候不知道怎麼辦了,好難過好生氣的時候,我有時候還是會有想殺自己的念頭跑出來,因為心裡真的覺得好難受。」

噗哥問:「那怎麼辦?你想殺自己的時候。」

我說:「我會大哭,我會大吼,我會找人聊天,我會找人抱抱,我會好好讓自己的難過、生氣,再好好走出來,讓自己好好抱抱這麼受傷的自己。」「如果這個受傷跟別人有關係,有力氣,我會盡量試著跟對方說;沒有力氣的話,就允許自己先放下,先陪自己就好⋯⋯。」

聊著聊著,噗哥說:「我還是想殺人,我如果沒有打到他,我就想殺人。」他一邊說,一邊手握拳握得很用力。

我看著看著想到『好好出口氣』這本書,跟他說:「看起來有一股很大的力量很想跑出來。如果不殺人,可以怎麼讓力量跑出來呢?」

噗哥說:「不知道。」

我看看身邊四周的東西,拿起準備要回收的寶特瓶問:「那要不要試試轉寶特瓶?」一邊扭轉給噗哥看。

他看了看,順手接了過去,開始很用力地、很用力地扭轉它。轉了幾個之後,他說:「我要把它撕破!」然後就把扭轉好幾圈的寶特瓶再撕開成一小片小片。

後來,噗哥原本的大怒,透過聊天,轉成習慣性的慍怒,透過力量有了出口,明顯地降低跟恢復心情的平衡。




我沒有辦法每一次都能好好接住陪著孩子們,我也有無法接住的狀態,也會有把期待放在大孩子身上的時候,我也會有隨著慣習怒吼的時候。

也因為如此,身處四個小孩常常繞在身邊,各有各的需求,想通通顧及(包括伴侶與自己)根本不可能而感到有些挫折,但又提醒自己夠了,要記得別過度push自己。

所以當看到別人對待孩子的情況看起來好像不ok的時候,我也開始較能去想:
大人還好嗎?小孩還好嗎?
大人需要什麼協助嗎?

而不是一開始共學時,有時候看到不ok,會憐惜孩子,有點氣惱大人。就跟大孩子一樣,往往最有狀況的,我想就是最需要幫助的吧。

只要我狀態還可以,環境還可以,小孩們也還可以(這次噗三很快心情就平復,噗兔跟噗咩當時也不需要媽媽),就抓緊時機跟噗哥好好陪、好好聊。

我不知道這在他們的生命中會留下什麼。有小小孩要陪伴安全跟打掃照護之餘,對大多能照顧自己的大孩子來說,10次,我有沒有能接住0.5次都很難說。但那很稀有的每一次,應該都會有些養分吧!


【延伸閱讀】

作者推薦參考書目:佛洛姆《人的心》 –探討人性所有之惡

20140102,張淑惠,〈親子會客室〉孩子打人 重新看待

20170328,楊鎮宇,小孩的「意識」,才是我們工作的對象。

20170428,Maggie,面對人心的惡

2017年8月5日 星期六

台中共學團講座-林真美 談柯札克的「如何愛孩子 」

文:楊淑程(台中平日二四姝樺團)

圖:心靈工坊



星期六的座談會原以為十分鐘就得走人。沒想到出奇地順利,一大早有預謀性地帶著翔翔外出蹦蹦跳跳,2點到會場後拿出小饅頭讓他安靜下來,而我嘴裡不時有意無意地輕輕哼著歌,吃完後他果然趴在我身上睡著了,一直睡到座談會結束。(撒花~~)也因此我得以聆聽一場感人的座談,更認識這一位感人的人物 — 柯札克。

只是,很可惜翔掛在我身上,讓我無法筆記。回來後也僅能以零碎的時間就記憶所及盡量去紀錄。

我因為這場座談會得到很大的感動及一些思考啟發,所以與你們分享。

一開始,真美老師先簡單介紹『兒童權利之父—柯札克』不凡的一生。關於這部分的資料網路上很多,且都會比我所知的正確及詳細,所以在此我不贅述,僅就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做分享。

–柯札克在其所創立的孤兒院給予孩子許多權利,其中包含讓孩子自己訂定必須遵守的規則,如果有人違反規則,則由孩子所成立的法庭決定如何處罰;而法院的法官則是由孩子們輪流當,他的說法是 ”唯有孩子才知道不犯錯是多麼的困難!” 因此,法院的作用不在處罰,而在理解與寬恕!

–二戰爆發後,德國納粹展開滅猶太計畫,他們要求柯札克帶著孩子們搭上前往集中營的死亡列車。而這期間有許多人想盡辦法要救出柯札克,但是,他拒絕了所有外界的營救,毅然決然地選擇陪伴在孩子身邊。甚至,最後在上火車前,納粹的軍官也想放他一馬,他對柯札克說 ”你可以離開了!“ 柯札克指著那群孩子問 ”那他們呢?“ 軍官答不出來,於是柯札克留下他在世上最後的一句話 ”你錯了!該留下的是這群孩子!“ 說完後,從容有尊嚴地陪著這群孩子踏向死亡之路。


後半段,真美老師分享『如何愛孩子』這本書中的觀點:
『當孩子生下後,就和母親就分道揚鑣了。』
這意思是孩子今後是獨立的人了。柯札克主張『沒有孩子,只有人!』他肯定孩子有自主的能力,並應享有權利(生存權、受保護權、參與權、決定與其相關事物權,甚至死亡權等)。


–大人常會把 “好”和 “方便”的孩子混淆。

舉例:晚上不會吵我們睡覺 — 好孩子?
說明:大人有大人的時間刻度和秩序,但孩子的世界沒有這些框架。
反思:我們都在渴求一個很乖、很聽話的孩子。打著”為孩子好“的口號對孩子進行各方面的限制與壓抑,然而,我們真是為他好?或,其實只是圖自己的”方便“?


–孩子有死亡的權利。

當然,這絕非要孩子去死。(笑~)
科扎克用比較極端及引人注意的字眼去說明孩子有活著,且是活在當下的權利。而我們卻常因為恐懼孩子有危險,就用限制、禁止的方式去阻止孩子探索及體驗這個世界。

老師說到,台北讀書會有一位媽媽分享,她四歲那年,不小心摔斷了手,從此以後她媽媽就對她過度保護,極力排除所有可能發生在她身上的各種危險,導致她深覺自己在四歲那年就已死亡。而今,她成為一位母親,她的孩子同樣在二歲時摔斷了手,這對她是極度的考驗,她能理解母親當年的擔憂恐懼,卻也因為她比任何人都了解”活著“的意義而有了自我內心的一些拉鋸。

這句話或許可以進一步說明為『如果你害怕孩子的死亡,你就沒有讓他活著』。


–柯扎克對待孩子的想法是with - 和孩子一起,不是to - 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
重要的不是告訴孩子要變成什麼樣的人,而是是問小孩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有100個孩子,就有100種心跳。
每個孩子都是那麼地獨特!


–只要我們手上還帶著手銬,我們就無法給孩子自由。



後記:

會中有人提出疑問『是否因為柯札克本身不是一位母親,所以可以說出孩子有死亡權這樣的觀點?』

老師的回應是『或許因為他是旁觀者,所以可以更理性、客觀、正確地看待』。

對此,我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柯札克終其一生都在照顧孩子,為孩子付出畢生的精力,甚至到死都堅持與孩子在一起,他對孩子的愛及付出,誰能說他不是一位母親?而且他無疑就是一位偉大的母親!然而,這樣一位最懂得如何愛孩子的人在一開頭卻說『怎麼愛,為何而愛?我在此回答:我不知道。』......甚至,他在處理完孩子的事務後(即使旁人已經認為處理得很好),他仍寫下“我感到羞愧”的字眼。這樣一位無時無刻想著孩子的人在面對孩子有危險時,不能說他比較“冷靜”,而是他總是想著為孩子而做出更好的選擇。如書中提及他發現一位孩子正受到大孩子欺負,他寫下:我坐立難安......然而他阻止自己出手相助,因為他相信這位孩子能因此學到寶貴的經驗。

這本書我一直以極緩慢的速度閱讀中,主要是有某些觀點其實衝擊著我,例如書中有一句『不,不管在懷孕時期或是生產的時刻,孩子都不是你的』(P.34),我承認我對這句話有一點排斥及厭惡,那種感覺很像有人要來奪妳的心頭肉......我努力咀嚼其中的文字,我理解他的說法,但不代表我“接受”。我想這正是我的課題,如妳們當中有些人的觀察,不是翔黏著我,而是我這個母親更離不開他。(淚奔~~~)



【延伸閱讀】

20161030,謝宜暉,怎麼樣才算「好孩子」?
20161017,鄂婷瑛,《如何愛孩子》書評 關於小孩的樣貌

2017年8月4日 星期五

被消音的台灣兒童

文、圖:李淑惠(台南共學平日一團領隊)



昨日在永康社教館外面的騎樓共學,期間孩子們總偶爾會想到社教館內的永康區圖書館看書。

說起永康區圖書館的兒童閱覽室,有一大片的木地板,看起來就是很好打滾追跑的場所,幾乎我每次去,都會瞧見忍不住在上頭奔跑翻滾的可愛小小身影。

一開始還想,圖書館怎麼這麼好,還照顧了孩子遊戲的需求。後來,才發現,沒有!沒有什麼照顧孩子遊戲需求這件事,只要兒童閱覽室稍微一些聲音(舉凡孩子聽故事時發問的聲音,或是起身去拿書踏在木地板上的咚咚聲),就會有人進來關切。

昨天下午,三歲的諺被勸說要安靜之後非常生氣,來找我,希望我幫忙去跟館員說「為什麼小孩子的地方都是大人決定?」「如果都是大人決定,他們就是騙人的(騙人說是兒童閱覽室)」。

也有其他團員分享經驗,只要是在該館跟孩子說故事,孩子提問的音量正常沒有刻意壓低,就會被館方「關切」!

我幫忙去跟館員溝通,提出兩個方案:

第一方案,巧妙安排閱覽室空間(例如多擺書櫃做區隔之類)不要讓木地板區如此空曠,引起孩子的玩心(館方人員承認,幾乎每次有孩童去,孩童都會在那奔跑嬉戲)。此方案當然不可行,館方說法是沒有經費,再來就是設置書櫃如果孩子撞倒受傷他們會有責任(台灣的公務員真的很怕被告)。

第二方案,既然空間配置如此(故意陷小孩於不義),無法調整,就應該理解孩子本性,不要有過多的約束。而這個建議得到的回覆是,該閱覽室不是只有兒童使用,會有其他成人在該區域閱讀書報雜誌,因為曾經被反應過太吵,才進行管理。而且館方人員也表示,關於兒童閱覽室的管理,還是會以成人的需求及角度去進行管理。

這真是個有意思的想法,既然名為兒童閱覽室,主要目的難道不是提供一個友善兒童的環境,讓親子及兒童可以自在的在當中閱讀,怎麼會因為某些成人無法接納而轉過頭來要求兒童在為他們量身打造的場域中噤聲?

難怪,許多父母帶著幼兒去圖書館時戰戰兢兢;難怪,政府不斷推動閱讀年齡向下扎根只能停留於口號。因為,我們根本沒有一個真正友善兒童 、友善幼兒,願意真正照顧他們需要,理解他們身心發展的閱讀空間。

台灣的兒童,就這樣被消音了,縱使是在屬於兒童的兒童閱覽室。


【延伸閱讀】

20170405,鄂婷瑛,讓每一個圖書館,都是孩子們的圖書館

20170725,呂淑慧,台中兒童館 大腳小腳繪本讚!! 說故事活動

20170609,朱翊儀,期待符合孩子需求的親子車廂—樣車會勘記

2017年8月3日 星期四

共學閒聊記錄 之 陪伴與培力

文、圖:薛安琪(台中共學平日團助教)




贖魚:「我有個困擾。KiKi已經四歲多了,還是很難離開我身邊、跟他人一起做點什麼。我們一起去參加的一堂親子課程,已經九個多月了,我以為她可以很熟悉那個環境,但我有事暫離一下,KiKi竟然哭到發抖。我好焦慮,這麼愛黏媽媽、這麼愛撒嬌的孩子,到底什麼時候才會勇敢一點呢?不是說"陪出有力量的孩子"嗎?為什麼我已經用盡全力陪伴,還是沒有看見孩子的力量?」

寒吉:「怎麼個陪法,說來聽聽看?」

贖魚:「就是抱抱她、陪陪她的情緒走完啊。」

寒吉:「然後咧?」

贖魚:「然後還要做什麼?這樣不就是陪伴她的情緒嗎?我一直以為,只要陪伴做足了,她總有一天就會長出自己的力量。」

寒吉:「我也不確定欸,我自己也還在練功,透過親子關係深入看見更多功課,永無止盡的練功。不過我隱約覺得啊,聽妳描述的這段過程裡面,陪伴做足了,但是好像沒有培力。」

贖魚:「培力?培養力量?對啊,這正是我需要的!但,力要怎麼培呢?」

寒吉:「應該是行動吧。情緒過後,有沒有嚐試討論過,能夠為自己做點什麼?」

贖魚:「從來沒有過耶⋯⋯我以為陪伴就足夠了。再者,我有一個擔心,關於妳上次和MiMi的衝突,是關於行動的,那又是怎麼回事?」

寒吉:「噢!那個啊~~。那天,MiMi有個期待,我當時無法完成,她很失望,而我很心急,急著提出其他選項,急著推薦她接受其他選項,急著滿足她,但是她的狀態其實還在情緒裡面,於是我跟她陷入權力爭奪的拉扯。」

贖魚:「我平常就是有點避免推她改變。」

寒吉:「噢~我有點懂了,我們兩個剛好站在不同的位置上面。妳充分的陪伴了,可是沒有帶到後續的思考;而我陪伴沒有陪夠,只有鼓勵行動和改變、或者重新選擇。但是這兩個好像都很需要喔。」

贖魚:「啊,對啦,覺得哪裡怪怪的,就是這樣!哇,關係裡面,除了本能的或習慣的模式,原來還有好細緻的細節喔!」

寒吉:「嘿啊!謝謝妳,透過這樣聊聊真好,看見自己欠缺的部份,好重要!」

––––––––––––––––––––––––––––

後續,領隊界良補充:

「哎唷?妳們兩個竟然也聊到這麼多去了?連結論都下完了喔?

對啦,其實也有一派的說法是說,如果只有同理,其實容易讓孩子變得更弱化、更依賴。那如果只有把孩子推出去,當然也缺少了被接納和支持。妳們兩個剛好是站在很不同但是都很重要的角度
上面,透過交流可以看見彼此、看見自己,這樣很好!

除了這兩點差別之外,可以試著更深入的,妳們兩個各自回到自己,看看自己是為什麼做出這樣的選擇,基於什麼樣的生命歷程,自己在期待什麼、迴避什麼,這可以幫助自己看得更清晰!」

––––––––––––––––––––––––––––

圖文不符:

照片是聊天的那一天,KiKi和MiMi在公園裡面探索草叢,撿了好多好多好多馬陸,女孩兒們好喜歡可愛的馬陸,佈置一間馬陸的移動城堡。



【延伸閱讀】

20170117,陳建全,當孩子怯場時,需要大人的情感支持而非行動催促!
20170414,Egg,我要協助孩子長出他自己的力量

2017年8月2日 星期三

暖暖蛇舞蹈發表 - 孩子的舞台

文、圖:王岢鈺(暖暖蛇小學自學團家長)



過去孩子的發表會大半學校主推,家長搞好形式讓孩子光鮮亮麗的上場,把學過的才藝精心的放在舞台中央。

暖暖蛇這場發表會之所以動容,是孩子為此表演的主體,老師與家長都僅是協辦著。

起頭高年級的孩子即將要到國中部,於是便想弄個歡送版的畢業展,以過去練過的曲目讓暖蛇小孩同歡,談著談著竟也累積了不少曲目,而這群孩子起初並沒有固定練舞時間,都是蛇到台中再跟老師練跳,一學期就一個類夏令營為期三至四天的舞蹈營,孩子也是選修參加,那些原本只是陪玩的電玩咖就莫名的被撼動進了教室,那些肢體生澀的男孩竟也跟著音樂柔軟起來,而我那言明只是去教朋友的女兒也認真起來,中年級跳的七個舞碼她都選,連上學期沒選課跳的也跟同學一塊集訓,無論是吃飯、坐車甚至是與朋友的空堂都自發性的揪來練舞,還會錄影看動作有沒有對再進行修正。

看著孩子們如此認真的練習,便提議找個正式的舞台發表,孩子全數同意後,更頂真的開始配衣服搞配件,接著接著最感動的就是暖一暖二北中南大合體,如火如荼的一個月外加四天走位排演集訓給他搞定。

身為家長也二話不說全力相挺,各家長過去少女時代的壓箱寶全拎出來前線支援,老目也被撼動到穿上塵封的高跟鞋與性感舞衣,老北不遑多讓努力塞回宴客版西服,穿上黑頭皮鞋上陣。
至於舞台高額的經費也商討是否公開發表,再以自由樂捐的方式來支付舞台費用。

再次感受到當用心做一件事,四面八方都會擁來正面的協助,朋友們也非常的幫忙,開演早上擁入四面八方的朋友,有幫忙排椅子,幫忙梳頭化粧,有讚助有樂捐讓孩子們幾乎打平了場地費用,不足的部份再由父母群幫忙。

實值上的價值不在台幣上的數字,孩子們靠自已力量展現出的能量美讓人動容,這也將是刻印於身體記憶中無痕的自信心。

上午的預演已明顯感受到孩子態度昇華,正式表演時孩子們從容一絲不苟的神情,在後台分秒不差精準換裝的上台,即便他們沒有最整齊的動作,一舉手一投足感受到就是愛跳舞的靈魂,每個節拍上跳躍著自主的精靈,一隻舞看到團隊合作,卻也不減個人風彩,讓人讚嘆多麼不違合的演出。

每一個音符都烙進了心底,看著孩子們累積於無形卻又無價的寶藏山,我衷心的以你們為傲。


【延伸閱讀 】

暖暖蛇小學共學團相關文章

2017年8月1日 星期二

奶爸的福利太讓人羨慕了吧!

文、圖:陳彥達(台南共學平日一團助教)



參加親子共學時,因為只有我這個奶爸常有孩子的奶奶跟著來參加,就與領隊討論到男性在家帶小孩比女性多出來的福利,來整理一篇炫耀文推坑文,鼓勵爸爸們一起來下海當奶爸!

我常跟別人說,在家帶小孩很快樂啊,並不困難,來舉實例說明讓大家感受一下:一早起來,不需要準備家人的早餐,只要在親愛的老婆出門前起床顧小孩就好。三餐基本上外食就可以,上市場買菜是一時興起的休閒活動,當然也常有遠到而來親愛的媽媽會帶自種有機青菜來煮美食餵養我們,或是親愛的岳母會來電邀請我們去蹭一頓晚餐。而岳母家,是有事無法顧小孩時最佳的支援;媽媽過來時除了弄吃的,當然也會幫忙顧小孩,看不慣他兒子家裡髒也會順手打掃。提到了打掃,連最愛乾淨的老婆也只開口要求一個星期地板掃一次就好,其他多做都算滿額加贈禮。因為家裡沒什麼事需要天天忙碌,所以可以每天帶孩子出門走走,有更多的時間陪孩子玩耍成長。

除了看得到實值的福利,心靈上的壓力也一定比女性少很多,也許會有些岳婿問題,但一般比起常見的婆媳問題絕對是小巫見大巫,去岳母家是被當成客人在款待,家事的要求只要不是擺爛不做就可以了,就連路人看到是爸爸一個人帶小孩出門,都會很貼心的給予讚美,並更包容小孩造成的困擾。寫到這裡,應該有不少媽媽氣到內傷吐血,但這就是我當奶爸半年來過得真實生活。其實當然有些辛苦、心酸的事會發生,但比起所遇到的福利來說就不算什麼了。

會有這樣的禮遇,主要還是這社會的性別刻板印象的問題,舊有的父權主義下,家事和孩子都應該是女性的義務,而在女性主義抬頭,性別平權被重視後,才開始出現「新好男人」這名詞,而像我們這種愛家顧小孩的男性就是屬於這種被輿論推崇的幸運兒。「你怎麼會願意在家帶小孩?好勇敢!」「你可以一次帶兩個小毛頭出門,太厲害了吧!」一樣的行為這社會對男性就是會給與更多的稱讚。

其實奶爸們這樣的好日子還能過多久已是未知數,父權主義漸漸失去主流地位,青年的公民素養是越來進步,性別平權、性別平等教育的名詞與相關議題已常出現在平日的生活之中,也許哪天平日帶孩子參與親子活動的爸爸會比媽媽還多,奶爸已是平常不過的事情,到時候上述的所有福利可能都回歸正常。

所以各位計畫當爸爸、準爸爸、爸爸們,趕快把握良機,放下心中的不安來當超級奶爸吧!跟你的老闆爭取你的育嬰機會吧!這樣的機會是很難得的,跟你的小孩每天每夜的在一起可以讓親子關係更加親密,可以參與更多孩子的成長、可以更了解孩子、可以帶孩子參加親子共學團,這一定是值回票假的。

但還是要記得,要先和老婆溝通好,並尊重她的想法,畢竟她才是老大這本來也是她主要的業務項目之一,要搶人工作總要人家先願意才不會家庭失和。



【延伸閱讀】

20170314,張嘉雯、黃詩敏,如何看待伴侶關係中的「期待」?
20170207,薛安琪,為什麼手足紛爭常變成夫妻爭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