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30日 星期一

2017年財務報表

 

2017年財務報表

民眾真正有參與進去的參與式工作坊---青埔公七公園

文、圖:黃婷婷(暖暖蛇桃園團)


關心桃園的公園議題,已經快三年了,參加了很多場公園規劃的會議,要不是公部門先決定整體的方向,民眾參與細項討論(比如要什麼設施?),要不就是完全尊重公民的意見,民眾到現場開始自由聯想,提出意見,這些討論都讓我覺得很空虛,如果民眾對於這個公園沒有感情、沒有連結、沒有整體的想像,討論出來的東西是破碎的、表淺的、沒有生命的。
等了好久,沒有漂亮背景的設計師盟友「終於」接到政府的案子,辦了一場很不一樣的參與式工作坊,今天活動結束後在回家的路上,我竟然被滿滿的感動淹沒,滿到不自覺掉下眼淚,於是決定把這珍貴的經驗紀錄下來,文長請慢慢看,也邀請所有的朋友,主動去關心你所居住環境的決策,人民監督的力量,是政府前進的動力…
*此計畫理念與公園基地說明
設計師先說明這個工作坊的理念,希望參與者在今天可以對這塊土地有瞭解進而有想像,你會想在這裡做什麼活動?想要怎麼樣的城市?怎麼樣的公園?設計者再把參與者的需求,化成可以執行的設計。接著介紹鄰里公園的服務範圍、這個公園的基地介紹:包含日照方向風向、周遭環境、藍帶(水)綠帶(綠地)的分佈與意涵、公園目前的使用狀況不佳的原因探討、公園的各種可能性、綠覆率跟建蔽率...等。
這個設計單位跟參與者一同凝聚理念的過程我非常喜歡,表面上是在介紹這個環境,其實在傳遞一個使用土地前必須先理解這塊土地的尊重態度,我從中獲益良多,一直拼命的做筆記
*實地體驗
從工作坊地點到公園,步行約10分鐘,一群人悠閒的邊聊天邊前進,過程中開始去觀察、感覺這個環境,到了公園,開始體驗活動,工作人員將拼圖藏在公園的各個角落,大家分散去尋寶,找到拼圖後,背面會寫幾個問題,邀請參與者站在原地,靜靜的去感受,我拿到的問題是:在公園裡,你有看到什麼讓你印象深刻的東西嗎?在拼圖點附近你觀察到什麼?站在公園裡,你有什麼感覺?設計師說,平常我們使用公園時,常會習慣在某些角落,這個活動希望讓大家可以踩遍整個公園,對公園有整體的想像
在步行間我已經開始感受這個環境了,青埔特區美侖美奐的高樓大廈跟四周的荒地顯得突兀,只顧好自家門的氣氛非常重,同一所小學的新舊校園比鄰而立,新學區的綠建築讓人驚艷,但舊校區的大樹更平易近人,公園前的人行道上,好多紅椿橡&紅椿橡的屍體,設計師說這裡一定有很多台灣欒樹,台灣欒樹是台灣原生種,很適合拿來做行道樹,到了公園,一塊大大的綠地,兩排整整齊齊但長得不好的小樹,不曉得有沒有機會長成綠樹如蔭?一組罐頭遊具&成人體健設施,一個涼亭,地上一大片碎石路吸引了我的目光,我家附近公園也有一條碎石路,我跟孩子可以在那條碎石路上玩好幾個小時,這些碎石如果能保留下來用在改造後的設計,一定很棒。
*交流回饋
步行回工作坊的地點後,大家自由分享剛剛的體驗與感受,小孩覺得很熱,一位在地居民分享了這個地方的人口結構、未來發展的預測、使用者可能的需求、地質特色(卵礫石)。設計師希望透過每個人的眼睛、經驗感受的交流,對這個公園有更多元的認識
*實體操作
下午分三組進行實做,每一組有一位桌長帶領討論、將想法聚焦做出來,我這組的桌長是學室內設計的大四生,以非常明快的節奏帶組員做初步概念的發想、凝聚共識、大區塊的定位、細部設計的落實。他讓組員盡情的表達,然後以他的專業幫忙做一些動線、方位、日照...等的微調,彼此相輔相成、互相推進的感覺很棒。
我這一組就我跟一對夫妻&他們三歲半的孩子,從早上各地特色公園好玩遊具的交流,到下午真正靜下心來思考,我們到底要給孩子什麼樣的環境?我說:在我兒子五歲前,我會帶他到各個公園玩,找尋更具挑戰性的遊戲場,但他6歲後,只喜歡在家裡附近兩個公園的草地奔跑或去生態池抓魚,對於其他的特色遊戲場都興趣缺缺,我發現這兩個公園好像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吸引他的是從小到大在這裡的回憶,而不是那些設施。
談著談著,我們思考著,要給孩子一個什麼樣回憶,等他長大後還能一直支撐著他的美好童年,我們一致覺得青埔特區的人工化太嚴重了,一切都是人造出來的,但大自然才是孩子成長過程源源不絕的創意來源,大樹下的休憩野餐、盤根錯節的樹根、幾個小叮噹裡孩子們玩耍空地上的水管、現有的碎石...等,簡單卻可以創造出無限的想像,就這樣我們做出了青之森公園模型(青埔的森林公園),模型完成了,心中想要給孩子的未來也更具體了…
*結束後的感動再加碼
今天的參與者裡,有一位讓我印象深刻,他就是早上分享在地人口結構、地質特色的那一位先生,原來他是退休的建築工程師,有別於印象中豪邁、很利益或者是目標取向的工程人員,他非常的謙卑,所談的東西都是很核心的精神跟價值,在公園的設計上,他希望能凸顯這裡的地質特色,讓居民知道自己住在怎麼樣的土地上。他分享卵石堆砌、磚塊堆砌、不規則石塊堆砌的工法與美感。他給我回饋:我這組設計裡的那個水管跟防空洞,讓他想到孩子會在這裡面去感受到空間跟他的關係,孩子會從這簡單的設計中創造出無限的想像,他說:孩子是在遊戲中學習的,他們在玩的過程中就會有很多的創意出現,聽著聽著忍不住跟他分享我們自學就在做這樣的事,他問我:剛剛打赤膊那個孩子就是你們自學的小孩嗎?(朋友的小孩)我說:是,我們的孩子還喜歡赤腳、即使是爬有困難度的山,也覺得赤腳比較舒服,他說:這才是正常的,人跟土地本來就是相連的,鞋子讓我們跟這塊土地產生距離…
我們雖然屬於不同的世代,但對土地與大自然的尊重,讓我們無縫接軌,話匣子一打開就停不下來,民間處處是高手啊~~~

*回家路上的眼淚
回家的路上,一邊聽悲慘世界的台語版(他的台語歌詞翻譯得超級好,強力推薦)一邊消化今天滿滿的感動,然後眼淚就掉下來了...
我很感動一個公園的參與式工作坊讓我學會更深刻的去認識生活的環境,比之前又更深更深的愛這塊土地;我更確信要給孩子什麼樣的童年;我看到了公民的力量,其實每個人都有能力為自己的環境作點事情,不管你是父母、工程師、小孩...等,每個人都有機會貢獻自己,為這塊土地盡力
回到家,我迫不亟待想要去這兩個滋養我孩子長大的公園,在心理面表達我的感謝,女兒不想出門,就我跟兒子兩個騎腳踏車去,騎在兒子的後面,看他熟練的在散步的人群中穿梭、停好車跑去溜滑梯、接著爬上芭樂樹去摘芭樂,巧遇一隻喜歡玩丟撿遊戲的狗狗,小孩跟小狗在草皮上追逐的畫面好美,這就是孩子需要的童年,非常的簡單…

2018年4月29日 星期日

終極密碼

文、圖:黎佩玉(彰化平日團助教)


(語晞5Y6M&珩逸4Y8M)
睡前,正在廁所盥洗,語晞在外面叫喊著:「媽媽,妳的手機號(密)碼是幾號?」
朝外頭迅速喊了:「882013」。
遠遠又聽到:「那要怎麼寫啊?」
心裡閃過一個念頭是學寫數字的動機來了嗎?不料,不一會功夫就瞥見一個孩子拿著紙跟彩色筆趴在廁所門口。
「媽媽,妳剛剛說是88什麼啊?」刷了一下牙後,朝紙上ㄧ探,滿是震驚。
這孩子用直線畫出同等的量來記錄,以ㄧ個原始的符號來協助自己詮譯,接著要媽媽寫下「手機密碼」四個大字又開始仿寫「手」。
小孩一邊寫一邊嚷嚷著:「先是一把槍,有救護車的十字架,還有直昇機在轉的螺旋槳,... 」。
因為與自己預期有出入而訝異,因為孩子自有一套應變的創造與解讀而欣賞,好喜歡學習可以這麼自然而生動,也顛覆了自己過往對學習的想像框架與教學經驗。
這是一個早上七點多起床,外出共學到傍晚又接續獨自打理張羅孩子大小事的夜晚,固然滿是疲憊卻坐臥在客廳某個邊角,注視著十分投入在塗塗畫畫的兩個孩子,感動著不同生命的長成,走到握筆描繪著所思所想,也細細感受著那個身而為人的獨特意涵。
直到晚上十點半,我們走進房裡,說了幾個晚安故事,熄燈在一個鐘頭後,沉沉睡去。



2018年4月28日 星期六

手足競爭

文、圖:陸巧嵐(台中平日二團)



3y9m,豪5y5m
持續偽雙寶和偽個陪老二,到了第二天、第三天,越發感受到老二困境或說手足競爭帶來的發展困境。
陪著宸宸到小學運動,宸練了運球,但不順利(可能身體發展的限制),他轉而說要和我比賽跑步,我揹著睡覺的妹妹說「我沒辦法跑耶,但我可以用走的」宸宸露出笑臉開心地說「那我會贏喔!」於是一起玩這樣的比賽,他贏一次,我贏一次(宸宸會停下來等我,媽媽趁機快走!)就這樣笑說著誰贏了..
去廁所的路上,我對宸說「很想要贏ㄏ ㄡ」,宸說「對啊!」「每次都哥哥贏。」伴隨著難過、喪氣的神情,讓我很心疼。
其實前幾天和兩兄弟,討論過比較輸贏的事,從動物比喻等等,前一天偽個陪宸時也談,從身體發展、各有擅長,自己長處等等。
我說「雖然媽媽跟你講過了,但還是會在意,對嗎?」他靜靜地點頭。也和他最近情況整個串起來,容易生氣,以攻擊反擊,急著去拍打、大人小孩想與更多人的連結,想找人玩打架,證明自己的力氣(總是打輸哥哥)。
後來回家又他找出「我喜歡我自己」的繪本,建議他聽另一本「喜歡我自己」的CD,又念了這幾天常翻多的「和我玩好嗎?」也告訴他媽媽欣賞他,看到他與哥哥不同的地方(特質、喜歡的事)。
也想著如何陪著他度過這個正常不過(真實無比)的成長困境,回想起來我也妹妹,上面四個姐姐,身為妹妹的感受,以及我是如何走出手足競爭的難題。
週日上課回來,晚上一起吃飯完,跟他分享媽媽也是妹妹(和他一樣,他是弟弟),曾經有心情,我的經驗是什麼。
問他「你也會有像媽媽,追不上姐姐的感覺嗎?」
宸說「一直追不上哥哥和爸爸。」
聽完,我都掉眼淚了!這眼淚大概是為我自己和宸宸一起流的吧!
我也反思是不是太強調速度,常催快一點,但宸宸是個慢慢的孩子,這樣要求對他而言像是否定了他慢的特質,慢不好嗎?其實很多時候,是大人有困難慢不下來。
另一個想到,「競爭」不需要強調,就自然會產生,實在不需要為了提升競爭力而去做特別安排,我們欠缺的是在競爭來臨時,如何應對,而非在競爭中陣亡。
感謝小孩讓我小整理了自己成長經驗,也感謝可以陪他走一小段。

2018年4月27日 星期五

真實看待自己, 真誠對待別人

文、圖:蔡芷芳(台中假日團領隊)


昨天討論著社會氛圍,和社會集體意識對人思考的影響。

說到最近在加拿大發生一起車禍,A車攔腰撞上載滿冰上曲棍球員的B車,B車上的球員全數死亡,而A車司機活了下來。

在加拿大社會上引發了兩個效應,一個是其中一球員經過一番搶救治療,過了幾天,才死亡,他在還未死時,捐出六個器官,幫助了需要這些器官的人活下來,於是引發了一波捐贈器官的風潮。

另外一件事,則是有人寫信給A車司機,告訴他這這不是他的錯,只是一場意外。媒體沒有追補他,報導他,採訪他,問他怎麼會這樣,他們相信一個人在發生這樣的事後,內心的愧疚跟沈痛也需要被看見與支持。

週六和暖蛇的孩子在山裡溪邊石上度過一天,幾個中高年級,國中的大孩,在對待小小孩上,等待又理解,不給建議卻協助,當小一點的孩子搞不清周遭環境時,也輕輕的提醒。朋友之間各種事彼此討論詢問,重視每個人的獨立性,卻也互相支持。

他們身心飽滿,溫暖包容,看待自己真實,對待別人真誠,很讓人感動。

這些孩兒成長的過程中,家人從不使用任何控制手段的剝奪各式權利,諸如罰站,你不怎樣我就不怎樣,你怎樣下次就不怎樣。甚至總是重視孩子的意見如同成人一般。不如大家猜測這樣的方式會養出自私,不尊重的孩子,他們理解了身而為人的各種權利與感受,也這樣的對待身邊的人。

最近我身邊幾組人不約而同的決定將孩子送到全人的國小部,他們都提到一點是,那裡的青少年在對待小孩,是把他們當一個人。不特別照顧討好,也不捉弄嘲笑,可以一起玩的很好,也可以在做自己的事時,讓小小孩在身邊不嫌干擾。

這些看待人的眼光與方式,應該就是我們想去的地方。

離開山裡的那天晚上是下雨的,車在台8上彎曲奔馳,我一直很喜歡在山裡待完開車出去的這個時刻,心裡總是很滿,我稱這感覺是山神的禮贊,喜歡這個時刻的單獨跟寧靜,也謝謝這些孩兒和我有這樣的一天。

2018年4月26日 星期四

真實的生活著

文、圖:余銀珍(台中平日二團助教)



這次去很想要看看船出發捕魚,想看看漁民下貨~
還想著要和孩子們醒著都不睡一直看著呢!
但老公說通常都會去東港下貨呀!
於是默默決定以後小琉球行要多留一晚是在東港(一晚哪夠?)
要體會及理解一個行業的流程是不簡單的呀~
生活著,與大自然的連結也得夠呀,觸山觸海都好實在呀~
旅客、在地人聽到我們待六天,都問:小琉球這麼小有什麼好玩的?
龍爸:孩子要的就是玩水呀
海浪真的好真實,風呀~呼吸呀~
是呀!我們是海島型國家,怎麼能不認識海呢?
看著脫了泳圈但還是自在在海裡浮起的龍龍,想起郭駿武說暖蛇的孩子學深潛時:孩子都想著怎麼沉更深,只有大人會害怕要怎麼浮起來?
面對著我們的害怕呀,害怕到底怎麼來的呀?面對害怕,我們能做些什麼準備?而準備過後又是以什麼狀態去看待呢?如何不傳承害怕呢?
想著有好多可以和孩子們討論的問題,能去慢慢經歷的,突然,有著一份期待了~
大海的寬廣呀,人類製造了再多垃圾小琉球的海依舊清澈有魚,覺得自己的心也能寬廣一些呀~
希望我能記住站在海中被浪打著小腿的那刻,一望無際的海呀~實實在在的腳踏地呀~
旅行中除了盡力不塑外,還默默的決定要全家一起去看垃圾海!
生活裡多需要這些餘裕,生活著,思考著,論證著,實踐著,修改著,反思著,人生哪有那麼多多餘的,什麼是更重要的,在天平中總是一秤就出來了,但要看出魔鬼藏在哪呀~真實的砝碼呀,願意脫去外衣嗎!?


2018年4月22日 星期日

冰淇淋的奇幻課程

文、圖:彭馨儀(暖暖蛇小學共學團媽媽)


2017_0517_一場「冰淇淋的奇幻課程」
在「事件」與「發現」中學習,一堂由小孩自己組織起來的 「冰淇淋課」

上午課程結束後帶小孩到公園放風玩一玩,打算等下去附近吃午餐。玩一下後孩子們聚合在一起竟然討論出要「做冰淇淋」這件事情。
三個大人_希瑜、安妮、蘇菲正在公園坐椅課後放鬆聊心酸,我則抽空去7-11為下午的課程準備教具影印。
孩子們於是找上了今天來陪伴的俊丫。如果,我在的話可能就會以「我們先去吃午餐,等一下還有下午的課程」…等等話語,就會讓孩子們結束「做冰淇淋」這個念頭。

首先,一個間單的念頭_「買材料_找一個大人帶我們去買_回來做冰淇淋」已經形成了,孩子們問了俊丫同意帶他們去買東西,讓這個行動跨出了第一步。


於是,一群小孩飛奔回家,拿起紙筆開始組織起行動計畫。

這個組織計畫實在令人驚訝,先決定口味,布丁、香草或是香蕉…,再來討論經費,有人有錢有人沒錢,各有考量,為了讓這個計畫行動下去,香香向小悅先支借代付,黏黏向佩瑤預借現金,緯緯想參加但她想存錢不想花錢,討論結果因為是在緯緯家製作,緯緯提供器具與空間所以也算有付出。


參與的人員談妥了,接下來就是列出採買清單。

孩子們先用圖示的方式記下要採買的東西有那些,列出編號及誰負責這品項。
帶著這張「採買清單及分配表」孩子們來找俊丫。
孩子們:「我們要買這些東西,可以帶我們去買嗎?」
俊丫:「好啊!我帶你們去~!!但…這…這些是什麼??」「這我看不懂要怎麼買啊?」

俊丫問孩子們要買什麼?孩子們口述,俊丫寫在白板上,孩子們自行分配每個人寫一個字在清單上,於是就又是一堂寫字課,而且目地性十足,沒有推拖拉,馬上寫完,為了行動目標每個人都想快點把字寫完。

於是,一張更完整的採買清單再度進化完成。
俊丫看了看:「這些東西真的就可以做出冰淇淋嗎?」
清單內竟然還有一項「冰淇淋」…???這…??
我們來上網查查看「做冰淇淋」需要什麼材料好不好??
蘇菲回來了,協助小孩們上網查詢如何做冰淇淋。
俊丫一樣寫在白板上,小孩再寫到清單上。

更進化的採買清單,這次連數量多少,單位是什麼都加進來了,600cc、150cc、4又1/2匙…,這又是一堂數學課了。
蘇菲提議,鮮奶600cc可能會太多,要不要減半。(可以看得出來,蘇菲不想把事情搞大,想要快進入下午的課程),總之,孩子們同意了,於是將所有的數量除以2,又是一個數學題目了。


安妮買午餐回來了,所有大人都想說先來吃吃午餐,於是大家開始午餐,俊丫也去吃午餐了,看看可不可以淡化這件事,大人們都有著一種想法:「小孩們做冰淇淋下去,茲事體大,下午的課恐怕就毀了吧??」

沒想到俊丫說:「我們吃完就去採買,回來做完冰淇淋再來上課,上完課就可以吃冰淇淋了」。

俊丫於是帶小孩們出門採買去了,我因為還要幫黏黏列印相片,所以跟著一起出門。


一下樓開門,孩子們或許是太過於興奮,仍有部份脫序行為,「走不走啦~!」「快點啊~!」大力開關門、馬路上跑跑跳跳…等等,就像他們平常會有的反應一樣。
俊丫見狀:「是你們要去的,又不是我要去的」二話不說,回頭關上門往樓梯走上去,把小孩們全留在門外了。其實俊丫是留在門後,果然一分鐘內小孩們回來按門鈴了。

俊丫開門後,軒軒就說:「我們聽俊丫的話好不好,大家跟隨俊丫的腳步好嗎?」小孩們為了達成目標,竟然自我組織起來自我約束,並形成一種可以安全出門的氛圍。
從「做冰淇淋」這個想法出現到真的要出門採買,已經過了一個多小時了,這個動機竟然強烈到還沒消失,且小孩還自動調整行為,自願配合聽從大人的指示。

俊丫在這個過程中行動與態度是很堅定的,但是臉上完全是笑臉的狀態。能夠如此也是讓小孩的動機可以一直持續的原因,如何做一個不打斷孩子動機的大人,我從孩子出生到現在,一直都還做不到,這是我們都應該再學習的。


走路前往全聯採買的路上,仍然有不少小插曲,俊丫會提醒小孩們注意車子,小心行走。突然,有人踩了俊丫的鞋子,俊丫停下來問:「是誰踩到我的鞋子了?」大家都說「不是我!」「不是我!」

沒有人承認是誰踩了俊丫的鞋子,俊丫於是又停了下來,「我們來找出誰踩了我的鞋子,再來繼續走吧! 」(仍然是面帶微笑的)。「承認又不會怎樣,我只是想知道是誰啊!」

這次停得有點久,軒軒說:「好吧!我承認是我踩到的啦!」「那要怎麼樣?」
俊丫:「怎麼樣,來擊掌吧~!」「耶~!找到了,繼續走吧!」
所有的小孩都來擊掌了,就繼續走了。
其實,真的不知道是誰踩了俊丫的鞋子,或許也不是軒軒。
但看得出來,軒軒是想讓整個隊伍繼續往前完成採買的目標,所以他跳出來解決會影響採買目標的事。


大家繼續有活力的往前走了,「做冰淇淋」的動機能如此「愉悅」延續這怎久,再次令人感到驚訝。給小孩時間,而不是催促他們要完成什麼事,真的能讓小孩在穩定的情緖中學習。

走路是很好的探索,在走路前往全聯採買的途中,小孩也觀察到路徑上的更細微的訊息,也有可能是情緖的愉悅讓他們觀察更有專注力,對路邊的大魚非常有興趣,也會看到更多平常沒主意到的事物。緯緯看到了有趣的門把的設計。

俊丫說,他沒有一定要在過程中教會小孩什麼什麼…,他只是在「建立關係」。
教者與被教者存在某種信任關係時,教與學才會產生意義。

軒軒,人稱「何大膽」,對於週邊危險狀況常常不太清楚,但今天俊丫在說明等紅燈時路口的危險性,卻看到軒軒靜靜地在旁聆聽。這就是小孩們的內在動機強烈,為了達到目地他們竟以可完全改變自我行為,調整以往大人們認為並不太妥當的行為態度。另一個原因是當我們觀察到小孩真實的動機,才有辦法建立真實的關係。這時,聽話已不再只是聽話,而是一種全然的信任及以對教者的認同。

這並不是行為控制,我看到的是,小孩們真心跟隨俊丫的建議來行動。俊丫花很多時間來聽他們,或是理解、同理小孩們的動機需求。
就這樣,一路「愉悅」的行走,沒人喊累、沒人抱怨,甚至聽進了交通安全的概念。已經走到全聯門口了。


進入全聯之前,俊丫又停了下來,問「清單在哪裏?我們再來看看誰負責買什麼東西?」
在這裏我又看到更驚訝的事了,一場「分配正義」正在展開。

每個小孩都有自己分配到要買的物品,我原本以為是每個人負責買不同東西,集合起來之後整體花費由大家平分。這是我們大人一般想像的「公平」,但小孩們並不這樣進行。

從緯緯可參加但不用付錢就是一個開端了,每個人採買的物品價格不一,目前也還不知道價格,但小孩就是自己分配好了誰買什麼東西,那個物品的費用就是由他來支出。
這過程中的所有討論都是小孩們自己討論,俊丫都沒插過任何話,就讓他們自己討論。
我想若是我可能就會很快的介入,用「公平」的角度來幫他們分配物品與金額。
有人說他比較沒錢,有人說他的錢是借的不能花太多…這些都被列入討論的內容之中。為了完成一個共同目標,有人付出多、有人付出少…以這樣的邏輯溝通與對話,竟然也討論出了一個完美的結果。

採買清單在全聯的門口再度進化,大致掋定:
軒軒_鮮奶、香蕉_小悅、香草精_香香、玉米粉_黏黏、蛋和糖_緯緯家有。
這場「分配正義」看得我目瞪口呆,我完全想像不到我的這群小孩們,竟可以如此理性地、有邏輯地、有組織地、對話式地…去完成集體共同的目標。
俊丫常說,小孩會帶領我們學習,今天我真實感受到了。


終於,開始採買。又是另一堂「價值/價格與目的」判斷及決策的課。

清單上寫明_鮮奶300cc,現場有2000cc、1000cc、440cc、290cc的包裝,這是決策的時機了,小孩後來決定買290cc包裝的,只要28元。
香蕉找來找去找到一包二支包裝的,但沒有標價,小孩很快地討論說「我們一起去問店員」,這在平常帶小孩上賣場概本不可能發生,共同的目標也讓孩子們變得積極主動了。後來玉米粉也找不到,同樣地也問了店員。香草精也去問店員,得到的答案是這裏沒有賣。

鮮奶油只需要75cc,但現場只有1000cc包裝,要價230元。小孩們討論出,這個太貴了,但沒有這一項就做不起來,所以還是要買,但是沒有人單獨付擔得起這一項物品,大家討論後決定共同分擔,在採買清單上寫下「大家一起去(出)」,並決定回去再邀請沒來採買的小孩一起加入共同分擔。這…這…簡直太高階的思維行動了~!!!

整個採買過程,小孩們會思考我們需求多少?我們有能力買多少?數字與真實的質量為何?300cc和290cc差多少?這是一個價值、價格、目的、需求的綜合判斷。

全程俊丫仍是不發聲的,他只是「陪伴」,全部由小孩自己組織自己決策。我一直在想,如果是我自己帶小孩出來賣場,我是否可以如此沉得住氣~~ 同時,我也看到,只要給小孩時間他們會做出當下時空的最佳判斷。

還有一項香草精沒買到,沒有人喊累,繼續前往下一個點採買,(我家到賣場來回大約2公里),
過程中小孩們不斷地的各種不同的討論進行著,一直計畫著下一步如何進行。

進入西點材料行,小孩完全不浪費時間,直接問老闆:「香草精在哪裏?」小孩們拿完馬上付賬,老闆問:「你們買這個要做什麼?」小孩全部一起回答:「要做冰淇淋啊~!!」
小孩們內心對於動機目的的鎖定仍然強烈。


回到家,開始做冰淇淋了~!!

大家興緻高昂,一回家自動去洗手,沒去採買的小孩果然還是想要參加的,還好,整個行動團隊已經想好了方案,每個人繳交了鮮奶油的分擔費用38元,就可以加入了。
沒有人玩戰鬪陀螺、沒有人看手機,每個人都想做冰淇淋。

所有的小孩目標一致,這真的是很難得的現象,尤其這並不是大家一起想要玩什麼,看手機、玩桌遊…等等立即性的活動,而是一個建構性的行動事件,是一項需要「時間」與「執行力」的行動,需要付出能量才能構成結果,它包括邏輯、溝通、對話、數學、語文、價值/價格判斷、交易/交換、交通安全、等待(強烈的預期動機)….的課。

接下來就是「等待」,等冰淇淋結凍。

原本我也以為下午這一堂課應該就這樣沒了,因為做完冰淇淋送入冷凍庫時,已經是下午5:00了。

俊丫說「上課了~!下課後就可以吃冰淇淋了~!」
小孩就全坐下來開始做他們本來安排的課程了,在小孩們滿足了內在動機需求之後,他們的行動專注力更加驚人,在不到一小時的時間所有小孩竟全完成了當天的作業~~

接下來就是吃冰淇淋時間了~!!太好吃了


一場「冰淇淋的奇幻課程」
我們可以思考什麼??

今天看到什麼?
以前疏忽什麼?
我們應該怎麼做?
我們如何當一位「延續小孩動機」的大人?

1. 孩子可以自己完成複雜的一件事:確立目標

2. 學習在於「發現」與「事件」

3. 「動機」「組織」

4. 形成集體共識:找其他同伴一起做執行能量更強

5. 尋求支援:找可以幫忙實現的大人來協助

6. 有「溝通」、有「對話」、有「組織」、寫出要買的材料、討論並安排經費來源

7. 有「分配正義」、分配分擔(分配正義)

8. 為了尋求大人的支持有程度上的妥協「乖巧」、「秩序」、「聽大人的意見」

9. 主動尋問:直指目標

10. 等待(強烈的預期動機)

11. 這是一堂邏輯、數學、語文、價值/價格判斷、交易/交換、交通安全、等待….的課



以前疏忽什麼?

1. 孩子每天常常形成目的與動機,形成團體共識,卻常常被大人忽略或符合現在應要做的事

2. 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後,能更專注從事下一個活動

3. 大人要追究責任,孩子更不想承認

4. 維持笑的狀態與孩子對話

5. 帶孩子走走也是仔細觀察環境



我們應該怎麼做?

1. 教育即日常

2. 心態好就是準備好的教室(機制)

2018年4月21日 星期六

借玩具

文、圖:Eva(新竹平日三團)


多多最近的觀察期都非常久
昨天共學時,她在推車上待了超過半個小時才打算出來玩
因為她看到一塊好玩的滑板
是朋友自己做的
小朋友可以坐在滑板上,雙手緊握把手,另一個人可以用牽引繩拖著滑板與人一起移動
多多跑過去觀察了幾分鐘
跑回來,又跑回去看看
最終來請我幫忙
我問她:你想玩是嗎?是S(與多多年紀相仿)的,我幫你問問看嗎?
多多點頭
我問S:你的滑板看起來好好玩,可以借多多玩一下嗎?
S
聽懂,立刻擺手表示不要
多多聽到我在借了,等不及要玩,已經伸手去抓滑板,S見狀要保護自己的滑板也過來拿
兩個孩子開始爭執
多多大哭開始叫:多多的多多的⋯⋯
我一邊安撫她一邊確認:你好想玩對嗎?S看起來還不想借你滑板~
S
的媽媽也跟他說:多多看起來很想玩,可是你還沒準備好是嗎?
與此同時,我與S的媽媽手都壓著滑板,一方面防止兩個孩子因為拉扯弄傷自己,一方面按住滑板,讓事情先暫停在這一步
大人的內心,其實都很鎮定
多多哭了一下子,漸漸有點鬆動力氣,我趁機慢慢移開她的雙手,將她抱離現場,離滑板和S稍遠,比較能讓她平靜下來。
我抱著她,跟她說:很想借滑板是嗎?
多多抽泣著答應,一邊哭的更用力
媽媽陪你一起想想辦法好嗎?我猜S可能會對這個飛盤感興趣,我們去問問S願不願意跟你交換嗎?
多多點頭,拿著飛盤跑過去遞給S,我幫她翻譯:多多想跟你交換滑板玩,可以嗎?
S
點頭開心的去玩飛盤,多多也開心的坐在滑板上,讓我牽她滑。
這種借玩具的衝突真的在共學團好常見
可是要做到冷靜的陪伴和協助孩子解決衝突,其實並不容易。
這件事情裡有好幾個常見的課題:
1.
多多借不到玩具難過嗎?
2.
多多想借玩具被拒絕媽媽我難過嗎?
3. S
的玩具被拿很緊張?
4. S
的媽媽會因為多多拿玩具而生氣嗎?
處理這樣的衝突,先得把課題分離好,是誰的歸給誰。不然一不小心,大人就會容易帶入自己的情緒,像是借不到玩具大人也難過生氣的情緒,不喜歡孩子拉扯爭搶玩具的情緒,一旦捲入自己的情緒,孩子的需求和衝突就有可能被往後放置處理。怎麼分離孩子與自己的課題,真的是需要不停的練習。
如何陪伴孩子渡過整個歷程:鼓起勇氣借東西,借不到東西的失落,一起看見除了爭搶的別的可能:比如交換玩具的辦法,比如多溝通多與對方連結的方法,也是媽媽的每日課題~

2018年4月20日 星期五

好好當一個孩子


文、圖:Jeff(台北平日五團)



自從加入最u質的邪教-親子共學團之後,我一直在練習好好當個爸爸,然後有時候會驚覺我好像沒有好好當過一個孩子。
昨天因為請了病假有陪到小孩上畫畫課,上完之後孩子很開心的跟朋友四處跑來跑去,我看著大寶背著水壺衝來衝去,完全就是個可愛到爆的五歲小孩啊!那個時刻突然很想知道她心裡在想什麼,突然很想知道她有多快樂,因為我一直想不起來我小時候的生活是怎樣的,就算偶爾翻到舊照片或聽爸媽講起以前我如何種種,我是認真一點印象都沒有
我猜,也許我太想找回我的童年,所以上禮拜露營時聽到夥伴說端午節要再約一次,心裡第一個念頭就是想找爸媽一起來露營,結果得到的答案是沒辦法露營因為要拜拜,其實問之前大概就知道答案了,其實問完聽到之後我也很想像小孩一樣大哭大鬧的說不管我就是要你陪我去,但是我什麼都沒說,連回應也沒有,就好像這個問題從沒被提過一樣,就像平常一樣若無其事的結束了對話。
其實我心裡真正的聲音是:我很討厭拜東拜西的,為什麼只有在特定的日子透過特定的儀式才能讓你們覺得有在思親,為什麼不多花點心思跟活著的人相處?好吧仔細想想我也是,去年掃墓被爸媽意圖用威權警告我不得亂說話之後我就變得不太想回家了,原本每天打電話回家也不打了,搞半天我自己也沒有好好跟活著的人相處,我自己也很不會修補破裂的關係,只會一直逃一直逃

在寫這個紀錄的時候大寶快樂的樣子一直浮現腦海,看著快樂的她我是快樂的,同時也是心酸的。逝去的童年回不來,我不怪爸媽,畢竟那是一個只求溫飽的年代,我猜想也許只有我才能陪伴我的內在小孩(寫到內在小孩居然又掉下兩大滴眼淚,是要怎麼上班,寫不下去了只能先記錄到這裡了該把情緒都收起來上班了



2018年4月19日 星期四

30分鐘內「緊急空品速報」,請入空污法!

文、圖:呂淑慧(台中共學團領隊)




親子共學團的媽媽們從去年底研究政院版《空氣污染防制法》修正草案,並於日前召開記者會提出親子訴求及願望。
 
其中一項訴求是:地震有地震速報,空品惡化突發事故也應該要有緊急空品速報。
 
這反映了爸爸媽媽們在思考《空污法》和小民的關係時,最真實急切的心情之一是:《空污法》的修訂會增加對小孩和我的保護嗎?
 
有媽媽問道:我在家裡可以開空氣清淨機保護小孩,但如果小孩去到學校呢?學校即使可以開空氣清淨機,但如何知道何時要把小孩疏散進室內,以維護小孩健康?
 
如果學校參考的是延遲的平均數值,而非現時現地的空品數值,甚至不清楚緊急事件的發生,又要如何保護大家的小孩?
 
媽媽的擔心其來有自,以筆者居住的台中市為例,多起污染事件都凸顯人民被置身於有毒空氣危害中而不知情的處境。曾有共學媽媽發現孩子學校旁的工業區白天發生大火,她卻是晚間透過友人提及才知道,但學校未有任何因應,恐怕學校也渾然不知。
 
又如台中市去年發生文山垃圾掩埋場悶燒事件,共悶燒8天,直到火滅了市民才在市長臉書上被告知。環保局空品監測車在附近測出PM2.5數值高達817微克/立方米,然而817是小時值,並非即時的空氣數值,這1小時中恐怕PM2.5有數十分鐘高達上千。
 
8天台中市教育局並沒有通知周邊學校停課,孩子就這樣一直吸著有毒的空氣。親子共學團媽媽統計掩埋場方圓十公里內的學校(此範圍已可擴及彰化),若僅計算台中市的公立小學,就有119所,高達10萬名小學生可能在這8天中受到有毒空氣影響,但學校毫無應變。
 
從《兒童權利公約》的精神檢視,這些孩童的生存權及受保護權,皆被忽視。此數字尚未計入公立國、高中及私立學校學生,也尚未涵蓋附近上班的民眾。
 
事隔1年,本周台中龍井區一間堆放塑廢料工廠從41日開始起火燃燒,連燒4天。燃燒塑膠所排放的空氣污染物包含劇毒戴奧辛,但市民依然沒有獲得及時消息來進行自我防護。諸如種種空污的緊急突發事件,民眾皆處於被動與弱勢的狀態,環境知情權毫無保障。
 
根據舊版《空氣污染防治法》第32條規定:「公私場所之固定污染源因突發事故,大量排放空氣污染物時,負責人應立即採取緊急應變措施,並於一小時內通知當地主管機關。前項情形,主管機關除命其採取必要措施外,並得命其停止該固定污染源之操作。」
 
對舊版親子共學團質疑:工廠造成當地嚴重的空氣污染,工廠要通報政府,那政府有通報民眾防範嗎?
 
現在《空污法》正送進立院院修法,對此法條(條次改為33)行政院有新增:「主管機關收到通報後應發布空氣品質惡化警告及採取因應措施」。但修正草案並未註明要在污染發生多久內完成對民眾的通報,也就是說民眾可能已經吸好吸滿,才收到政府姍姍來遲的通知。
 
空氣污染要有防災思維,地震有地震速報,空品惡化突發事故也應該有緊急空品速報 !
 
親子共學團主張政院版《空污法》草案第33條中,應新增條文要求當固定污染源因突發事故造成立即污染時,地方政府應於接獲通知30分鐘內通報民眾。以此保障民眾環境知情權,並有機會進行防護以維護自身的生存權益,同時保護到大家的小孩。

2018年4月18日 星期三

【親子共學聲明稿18/04/18】

【親子共學聲明稿18/04/18】

日前兩歲兒遊歐因哭鬧母女挨罵一事,由於媒體詢問,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提供相關意見如下:

事件走向演變為雙方當事人分別在網路上發佈言論及影片抗衡,社會民眾不認識當事雙方,也不在現場,僅透過片段的資訊,也無法與彼此核對,在有限訊息下熱心民眾扮演仲裁的角色,形成雙方的叫陣,彼此角力。

這只是這個媽媽錯誤判斷、不知如何照顧小孩,或這個小孩太會哭鬧的問題?或只是這幾個團員,不具同理心,不能體會媽媽帶小孩的辛苦的問題嗎?

如果看待本事件只認為是個人的問題,以為只要某一方更努力一些,或許情況會有不同,可能也會忽略了更大的結構面向的問題,無助於整個社會透過事件經驗來進行思考及改變。在此我們有以下意見提出來共同思索:

一、整體社會需要學習關於兒童的知識

事件的起因和兩歲兒的哭鬧有關,目前看到的討論方向較少去好奇這個孩子怎麼了?雖然所有成年人都曾經是兒童,但不一定就能了解兒童,這個社會需要更多對兒童的理解及知識,從這個事件我們可以思考,「兒童需要什麼樣的玩耍?

兒童用新奇的眼光在接觸這個世界,全身心的投入,盡情的跑跳、摸摸花草、撿撿樹枝,簡單的玩耍中有許多創造及想像,而且往往要玩到過癮才捨得走,這些自在自發性的探索對孩子很重要,是他們生活的核心,也很有平緩情緒、舒壓的作用,對照之下跟團旅行及大部分旅遊形式,滿足的可能是大人想在短時間內多跑幾個地方、買到好東西,認為如此才值回票價的心情,時間行程會相對緊湊,也缺乏等待的彈性,當孩子沒辦法有充足的時間在定點用他的方式好好在新奇的環境中玩就要被叫走,頻繁的切換場所,父母有再厲害的安撫能力也沒有用,即使最後孩子能配合,若是透過強制強迫的手段也令人不樂見,也許也有一種可能,是我們該思索是否向孩子的步調學習?孩子的無邊好奇與無入而不自得,正好提醒我們檢視對於旅行的慣性思維,孩子樂於體驗世界的心裡沒有得失計算,也無需消費及美食的滿足。

我們同時需要思考,「成人如何看待孩子的情緒表達?」

一個孩子哭鬧,可能是什麼原因?是生理的不舒服,或是心理上可能發生了什麼?玩不夠捨不得,好累又睡不著,或是對陌生環境的不安…,需要多些對孩子的好奇與理解,包括兒童的哭就是不好的嗎?其實哭或憤慨都是兒童透過情緒釋放自我修復挫折的重要方式。成人需要去觀察兒童,透過了解給出相對合適的回應及協助。成人是否具備這些理解的知能,在同樣面對小孩哭泣或其他行為,接納度會不同,因應也會不同,這不僅是兒童的父母及照顧者需要學習,整體的社會也需要來共同理解,每個人都能依據自己的經驗來說出一套孩子這樣教就可以,但事實上孩子在每個時刻都不太一樣。

二、兒童面臨的處境

無論是從團員回應的一些片段或是後續的許多言論,反映出台灣社會普遍存在一個觀點是:父母應該把小孩管好。

這個「管好」,隱含著對於小孩在各種公共場域中行為表現的標準與期待。譬如要安靜、不能哭很久、不可以任意奔跑、必須聽大人的安排…。如果小孩行為不符合這些期待,便會先連結到孩子不聽話,或是父母缺乏管教,這是一個很普遍的價值觀點,在台灣社會習以為常,但兒童並非父母的附屬品,他是他自己,是獨立的個體,有活潑潑的生命力。我們需要思考當兒童來到這世界時,這個世界做了哪些準備來迎接他們、支持他們的發展?截至目前為止,從國家政策制度的設計、城市空間的規劃、生活空間的營造、參與這個世界的原則…可以說幾乎都是依照著大人的規矩,兒童的聲音及權益如何被聽見及主張?兒童依照大人社會的規矩或共識去呈現自己,真的是合理及合乎兒童本性與權益的嗎?兒童的處境需要被認真思考。在事件中,我們也需要關心在孩子崩潰尖叫之前是不是累積了什麼?他是不是也敏感到大人的焦躁?這不是給孩子一本塗鴉冊就能照顧的,站在成人共同照護兒童福祉的角度,一個親職暫時失能的缺口,正是其它人資源進入的時候。

三、照顧者的處境及支持網絡

照顧兒童的責任只在父母身上嗎?兒童主要的照顧者,或許是父母、其他親屬,但他們不應該是獨力撫養小孩,他們需要有支持的系統與網絡,包括有形與無形的,在台灣,這樣的支持網絡是很弱的,包括把兒童看成比較低的階級,如果我帶小孩有困難,可以怎麼辦?我如何面對社會對於當一個爸爸或媽媽應該要表現成什麼樣子的期待?如果我只是想同時帶著孩子,過著真實的生活,去旅行、去逛美術館、去聽講座、去餐廳吃飯去看電影,而不是只能去兒童餐廳、去公園、去兒童樂園,或好長時間不上電影院,兒童的照顧者只能靠自己嗎?整體社會的支持網絡在哪裡?這是我們需要去思考及建構的。在同一個空間因為旅行的折騰及身體狀況不佳受到孩子打擾的痛苦,是那麼真實的存在,這需要被理解被看見,因之對孩子的照顧者感到疑惑、失望甚至不滿,也是人之常情,只是對這兩方的支持盡可能不要透過對另一方的壓制,而是共同思索更多的可能性,更不樂見導向孩子不能隨父母參與某些活動的結論,正如同即使有親子車廂,我們也還是要在許多空間共處,需求受到擠壓處如何協調與懷抱體貼,是比較需要學習與面對的。

最後要提及的,是不論針對哪一方,不樂見爆料這樣的作為,因為影片會產生聚焦特定時間點特定行為的去脈絡控訴效應,事過境遷之後,可以思考得較深入,可以提出些思索來為類似處境的孩子爭空間,尤其檢視自己及相關環節有沒有思考不週?檢視有沒有犯了成人自我中心的毛病?檢視我們是不是為孩子盡了最大努力了?這些需要透過反思及積極對話,親子沒有可以發聲的管道卻長時間處於厭童氣氛中是辛苦的,但是我們仍然要鼓勵孩子的照顧者多些勇氣及信心,把所面臨的艱難與已經做的努力盡可能的說明,不要害怕「你在找理由」、「你沒有管好孩子」、「當媽媽了連個小孩都顧不好」這種標籤,持續的溝通對話,期待能得到理解的一天,如此孩子的空間才在大人的需求及社會常規夾擊下漸漸的擴大。

2018年4月17日 星期二

我們不教禮貌,但在乎習得尊重

文、圖:魏大家、王麗馨、簡彌堅(台北假日共學一團團員與領隊)


我們不是不教〝對不起〞,而是擔心〝只說〞對不起容易讓衝突和情緒的脈絡消失。在孩子面對自己的過失之前,希望能用最寬容的方式讓他(她)理解而不是武力的反擊。經過這樣一次次的練習,於是,孩子們長出了面對衝突的勇氣和能力,不意外的是,他(她)們也變得容易同理了!


※從事件發生到父母陪伴處理經過二個星期


【小籠包爸的陪伴過程】

小籠包&妞妞一起共學超過4年了。事情發生是在228公園的一次共學,妞已經先爬上划步健身器材,小籠包也想上去,但對方不願意擠在一起,雙方爭執不下。

我在附近的翹翹板跟另一個團內小朋友說完話,轉身走過去時看到兩個小朋友雙手抓在划步器材欄杆上,靠近才發現妞已經哭了。
妞媽正在兩個小朋友面前想辦法排解糾紛,走過去才知道小籠包咬了妞一口。

先問了問妞還好嗎,看妞媽在安撫她,於是就把注意力轉到小籠包身上,小籠包大概想說我會碎念她於是就跑開了。我跟上去搭話想問清楚發生什麼事,小籠包回答說她想玩滑步器材可是妞不肯於是就用咬的。

就我對小籠包的了解,她並不是不知道咬人是不應該的事情,也已過了"動手比動口快"的年紀。猜測是情緒來了一怒之下動口咬人。

過了片刻,小籠包與妞又玩在一起。妞去盪鞦韆的時候小籠包靠過去我就跟在旁邊。

我聽到妞問小籠包:「妳剛剛為什麼咬我?」

小籠包:「因為好玩啊。」

我聽在耳裡忍不住補了一句:「這並不是好玩的事,妳讓妞受傷了!」雖然沒啥用...

後來兩個小的又跟沒事一樣玩在一起,這天共學跟妞的媽媽聊剛剛的事,沒辦法理出什麼頭緒。在這件事發生後我們有共學外的活動約出來,小籠包與妞看起來好像還是沒事一樣。

但事情沒有解決。我們雙方家長對這件事情有多次的討論,籠包媽也找機會跟小籠包談談這話題,但小籠包其實不會說謊、隱瞞,她就老實告訴我們她只是想玩遊具,進度就停滯在這。


某次共學約在碧湖公園,自己開車帶小籠包去共學時,在車上跟她聊著聊著我又把話題帶回咬人這件事。我嘗試著跟她分析,用武力(咬人)把人驅趕開似乎並不能如她所願達成目的(開心玩公園器材)。在大人的介入後更沒有機會玩到想玩的東西。

同時跟她一起想辦法,如果下次遇到這樣的狀況怎樣處理才能真正達到開心玩器材目的:『熟識的妞可以用她可能喜歡的食物交換,或是想好一些一起玩的玩法跟妞提議。
或請當時在場的妞媽媽或找我協助想想辦法一起溝通協調。甚至在隔壁器材玩的的米卡是妳的好朋友也是妞的好朋友,可以請她一起想辦法?』

我跟她討論的重點在:『如果只是硬要妞先離開,那麼肯定會被拒絕的,換成妳也不會因為別人想玩就離開,不是嗎?雙方僵持下動武反而都玩不下去。』。
我不知道這樣講對一個四歲的孩子來說會不會有點困難,我在嘗試說服我的小孩要考慮創造雙贏的局面...


後來我們到碧湖公園後時間還早,妞媽、領隊都在,我們聊了一下前因後果。我想要讓小籠包自己可以看到問題在哪裡,讓他自己了解咬人會造成什麼結果。

領隊建議,如果苦主可以自己跟事主反應問題的重點跟自己的感受是最好的。後來妞跑來找媽媽,小籠包也跟去玩,我就和領隊聊他去日本時發生的事。

聊了蠻久回來後妞媽跟我們回報她已想辦法讓苦主自己表達。之後就如妞媽所述。這邊就不再贅述了。

處理這件事拖了蠻久,我們雙方爸媽就是拉著這件事情的線讓他不要在沒解決前沉了下去。

分享給在共學團的爸媽,衝突發生的時候是練習處理的機會。協助處理時孩子自己也在學習怎麼自己處理衝突。


【妞妞媽的陪伴過程】

小籠包咬妞妞發生在228公園共學
之後因為科學課 ,小籠包和妞都有碰面也有一起玩
妞妞也有直接問小籠包:你為什麼要咬我?
小籠包沒有回答…

一星期後...

接妞妞回家路上,看她拿著自己編的手環,我就想到小籠包上科學課時有注意到有說~好漂亮

我:小籠包好像很喜歡那個一指編,你要不要編一條送給她?

妞:我還不要 我要再想想,我已經決定可以送Mica

我:是喔!為什麼?

妞:因為她咬我,Mica有撞到我但她不是故意,但小籠包咬我是故意的

我:是喔!那要怎樣你可以送小籠包

妞:她不要再咬我

我:那你要媽咪怎麼幫你和小籠包說,你希望她怎麼做

妞:就是不要再咬我

我:小籠包要跟你說不要咬你 是這樣嗎?

妞:對,要說「以後不要再咬我」

我:這樣你就可以讓小籠包咬你的事過去

妞:對

我:那我知道了 我再想想怎麼和小籠包溝通


第二個星期…

今天共學和小籠包家比較早到
妞妞和小籠包先跑去玩起來
聽到小籠包拔和領隊討論那次咬人事件
我當然也湊過去聽
領隊講到一句 〝那如果讓她們自己講,不是靠大人轉述〞...

我又去陪小人玩~~圓盤盪鞦韆
為讓它更好玩~說這是飛機要飛到....
輪流說要去那兒

妞妞:金門
小籠包:韓國
飛去好多好多地方玩
也剛好有人排隊玩 就說最後要飛去那兒玩...
幾次後~~順利讓她們下來換別人玩
接著倆位姑娘就去玩沙了

妞妞要小籠包煮....
小籠包沒有反駁照煮....
看她們一切和平就想那來試試破解

我:小籠包你還記得上禮拜科學課妞妞帶的彩色手環嗎?

小籠包:點點頭

我:你也很喜歡對嗎?

小籠包:點點頭

我:我有發現你很喜歡,前幾天我有問妞妞可以編一條送給你嗎?

妞妞和小籠包 都停下手上挖沙的動作看著我
我繼續說:但妞妞說她還不行編一條送給妳

[停頓一下]

你知道為什麼嗎?

小籠包:不知道

我:你要不要猜猜看

小籠包......還是搖頭
等了一會兒,我說:妞妞你要不要告訴小籠包

妞:媽媽你幫我說

我:好我幫你說,我有說不對你再說好嗎

妞:點點頭

我:因為之前你咬妞妞,她還是很不舒服所以她還是無法送給妳

(小籠包 頭低了下去)

我:我有問妞妞 怎麼做可以讓她不會再不舒服可以編彩色手環送你,因為你很喜歡

(小籠包抬頭看著我)

我:妞妞是說 希望你跟她說~~我不會再咬她,妞妞這樣對嗎?

(妞妞點點頭)

我對小籠包說:那你願意跟妞妞說~你不會再咬她嗎?

(小籠包想了幾秒 然後點點頭)

小籠包對妞說:我不會再咬你

我對妞說:這樣你可以和小籠包繼續是好朋友了嗎?

(妞笑著點點頭)

我對小籠包說:小籠包,妞妞麻覺得你很棒,最後願意講也和妞妞繼續當好朋友

我也對妞妞說:妞也很棒,你有想到方法讓自己的不舒服可以解決的方法

(又玩了一會兒)

我:那我很好奇 那如果下次你們都想玩同一個玩具怎麼辦?

小籠包率先說:那排隊呀

我:但就是非常想玩無法排隊等待怎麼辦?

忘了是誰說的~~那就討論一下 像科學課那樣討論一下..

我:哇!你們倆好棒都想到很好的方法

咬人事件算是告一段落
但回頭想以上的對話,小籠包有沒有因為我是大人,不是她的父母於是很快妥協,照妞妞的方式和解了??

會這樣想是想小籠包拔和馬麻自那天後也試著和小籠包聊
小籠包也只陳述當天情況~~我也想要玩呀,就無法再聊下去

而這次這樣快就有好的對談會讓我有點擔心
因為妞妞也是對外人是比較好商量,若是我在就沒那樣好商量,所以我擔心小籠包會因為我是一位外人的大人才快快說了我們期待的話?還是小籠包是因為可以有那個彩色手環才快快說了我們期待的話?

我是屬於鄉愿型的人~大事化小 小事化沒事的人
也因此照舊有方式,我會跟妞妞說 小籠包不是故意的 她只是想要玩而已..希望就這樣處理掉
但我也怕妞妞就這樣被欺侮

有一次妞妞被一位哥哥用了一下她不舒服(應該是她覺得那哥哥是故意的)
她就堅持要那位哥哥跟她說對不起
她沒有哭鬧 就一直在他旁邊說~~XX你跟我道歉 好不好 ~~ 講了很多次
在她講N次後那位哥哥就跟她說"對不起" 他們又很開心的玩在一起
那次我看到妞妞的堅持
而這次小籠包咬她她一定會介意,不然她不會直接問小籠包~~〝你為什麼要咬我〞?

幾次要碰面前有撿到漂亮葉子 果子...要分享 她都會要送給Mica,還不能送給小籠包..因此我知道她還非常在意,我也不能要她就這樣自然不在意,才會一直想找合適機會處理這件事

因為兩位小姑娘在圓盤盪鞦韆玩得開心
推著她們倆輪流環遊世界玩得很開心
她們一直講著她們知道的國家 還要飛很久很久
應該真的讓她們很開心
不過若我沒有事先知道妞妞希望小籠包如何回應
我也會不知要如何談~只能一再代表達 妞妞不舒服 你不應該咬她…

小籠包應該知道她咬了妞妞是不對的,但她應該也不知該如何表達她的感受
後來兩次共學我觀察到小籠包和妞妞的微妙變化

她們一樣會碰到想要"先"玩某個遊具
不會像在228那次直接用推的而是停頓一下協調一下
很明顯在雙溪國小那次共學
我問妞妞、小籠包和貝貝要不要去玩壓壓的水
走去壓壓水的路上~她們就再講誰要第一
我有聽到妞妞說~~我比較大我第一 小籠包第二 貝貝最小最後,小籠包和貝貝有輕輕回答~好

到了壓壓水的地方~~小籠包一到就站在第一個要玩
妞妞說~是我第一ㄟ(很輕輕的說)
小籠包就自然的退到第二
我和小籠包麻對看一眼~~心理都想著 哇~~~

在雙溪國小那次共學好幾次她們討論誰先玩、玩多久?
如果妞妞坐著發呆,小籠包也都會過來問~~妞妞你怎麼了?我在一旁都覺得好溫暖喔!

記得在共學時分享那天有媽媽詢問~~
為什麼會知道妞妞還介意而要去打開這結
真的以我大神經我會覺得那沒有什麼呀
因為出去我跟妞妞算是跟著緊的
她和其他孩子的互動我也親身感受到
不難察覺妞妞的心思

加上她應該對我是信任的也就會跟我說她的感受吧
我想小籠包也有感受到我這位大人的友善,所以才能那樣順利談完吧!

註:當天妞妞在現場有編一條手環給小籠包 (好加在我有帶那組毛線)

當孩子發生衝突時,大人很容易在彼此中間劃下一條線,去脈絡的對自己或別人的孩子貼上直覺反射的標籤,剩下力氣就是讓當下的情緒和身體的疲累還夾雜著許許多多莫名的負向能量向他人或小孩宣洩,暫時的痛快之後,不但撕裂親子關係,也錯失了學習的機會。

當孩子發生衝突時,共學團的大人也在彼此的中間劃下一條線,不一樣的是,大人在同邊,孩子在另一邊。

我們好奇孩子們未來的互動,鼓勵孩子說出真實的感觸,對事件去評價的拼湊核對出事實的樣貌,努力創造孩子相互對話的機會,因為我們站在同一陣線,雙倍的氣力用在相同的方向,累積的是面對衝突的經驗,於是在過程當中,也存下了和孩子之間珍貴的寶藏。



【延伸閱讀】

2016年10月12日,Alice Hsueh譯,當孩子說「對不起」時,他在想什麼?

2016年2月6日,楊鎮宇,面對小孩間的紛爭,你的「可接受的劑量」是多少?

2017年3月24日,盧駿逸,當孩子「欺負」朋友時

2018年4月2日 星期一

為國土永續及呼吸、飲食安全 勿讓臨登工廠再展延

文、圖:呂淑慧(台中共學團領隊)



去年1217台中反空污遊行,親子大隊在行進中高喊著「我要白雲片片,不要工廠大便」。這是孩子最喜歡口號,卻也道出親子面對工廠污染苦中作樂的無奈。
 
當天我們也呼籲除了大型的固定污染源,亦要正視台中市近2萬家農地違法工廠的污染危害。因為這些工廠佔據農地,緊鄰民生住宅,極少數被納管,多數缺乏完善的污染防制設備,污染直接影響生活區間全無緩衝,儼如台中盆地的2萬根煙囪。
 
年初親子共學家庭和台中的NGO去到神岡實地踏查。神岡本因著發達的水路系統,涵養了廣大的農業區,但目之所及連綿不盡的鐵皮工廠,讓人誤以為走入工業區裡。這些工廠坐落在土地編定上的優良農地,我們看到世界第一的業界龍頭,年收益龐大卻寧可違法。我們也看到在百年的灌溉水圳旁,緊挨著違法工廠,甚有電鍍廠,空氣中瀰漫著酸臭氣味,而廢水也直接隨著四通八達的水圳注入農地,並擴散到台中盆地。喝了工業洗腳水的農地作物,流通到市面,又進了人民的身體。
 
爸爸媽媽們發現,我們既無法安心呼吸,也食不安心,生活的幸福感距離遙遠。
 
神岡的情形不過是全台灣十三萬處農地工廠的一小部分,親子共學家庭反應的處境也不過是全台人民的縮影。
 
綜觀台灣的歷史,農地工廠固然有其脈絡,但「人為縱容」絕對是禍首。
 
「客廳即工廠」的歷史共業,早在1986年因著《區域計畫法進》行土地編定,就已讓當時既存的農地工廠就地合法。
 
然而1996年,李登輝當選台灣第一任直選總統。當年即通過《興辦工業人申請利用毗連非都市土地擴展計畫及用地面積審查辦法》,工廠可申請毗連土地進行合法擴廠,提供佔用農地的工廠主一個方便門。
 
2010年,年底進行五都選舉前又通過《工廠管理輔導法》修正,即第3334條特定地區和臨時登記制,對刺激違章工廠增加產生「極大的貢獻」。

 
回顧幾次農地工廠的就地合法都和選舉綁在一起,而且促使更多違法工廠蓋好蓋滿。
 
今年底要進行九合一選舉,惡習捲土重來。
 
42日有三位立委針對《工廠管理輔導法》第3334條提出修正提案,意圖繼續展延輔導期,讓更多散落在農地上的違章工廠變成臨時工廠,最長可展延10年,特定情況下,更可無期限展延。同時有近1/3立委連署修正提案。

 
對此,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要懇請立委們:
土地永續及生命健康都是一旦失去,就難以恢復及逆轉的,請正視生命及健康的價值,勿讓台灣的空氣污染以及食安問題再雪上加霜。同時農業是台灣的重要資產,不只是糧食生產的價值,豐富的土壤、生物多樣性、農村的人文、所形塑的在地風土、飲食等,都需要被嚴格捍衛及保護。
臨登工廠既已給過輔導期限,就應該有落日條款,不能無限期的給出彈性及展延。唯有設下停損點,才能要求政府及業者尋求改變之道,為農工爭地止血。
現正進行的國土計畫及《空污法》修訂,為的是讓台灣蕞爾之島永續發展,請勿在《工廠管理輔導法》上背道而馳。立委們務必考量土地永續、環境及世代正義,做出正確的選擇,同時人民也會擦亮眼睛監督這一切。